大声诵读静心聆听
——课前准备创新细节之“光荣罚站篇”
“谢老师,您怎么课前老罚同学在外面站啊?”细心的数学教研组长突然问。大家哄笑一片,那不是罚站,是领诵,他们班都实验好长时间了。“明明看到在外面罚站,再说铃声刚响,闹哄哄的,怎么可能是领诵呢?”组长一头雾水,从此,我们班的课前室外领诵者被冠上“光荣罚站”的称号。
来一小快一年了,和孩子们相处也快一年了,透过日常表现,加上“访万家”活动中数次家长反馈,我发现: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单亲家庭孩子)“上不了台面”,内向胆小,不敢大声说话,家长希望老师多给机会锻炼,帮助孩子更阳光、更大方;而另一部分,爱说爱笑,总想表达,不发言时极少静下来听别人说话,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这种习惯更对将来学习发展不利。
作为语文教师,也作为一名当过十多年班主任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大胆表现,张扬个性,又能静心聆听,沉下心来关注别人说什么呢?伴随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入,课前诵读活动已成常规。终于思考出了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实践一个多月以来,效果出奇,且得到家长赞赏。
“当当当”铃声刚响,早早就站在门外准备的“罚站者”大声领诵:“宿新市徐公店-—”之前还沸腾着的教室迅速安静下来,跟着领诵者读,外面一句领读,里面一阵跟读,此起彼伏的诵读声,端端正正坐着聆听的同学们,个个极严肃极认真的表情,迎接我的到来。
当我在讲台上站定,微笑地传达满意,或是伸出大拇指,诵读声停下,掌声响起,“罚站”者也便像小鸟一样自豪地在掌声与赞赏的目光中回到座位。美好的一节课,就在这样的序幕中拉开。
“妈妈,我发现这样做,不仅让外面那个人的胆子变大,声音变宏亮了,更让教室的我们静了下来,因为,我们一个人不静下来,就听不到外面的人朗诵的是什么了!”儿子了是我的学生,晚上向我讲述着他对这项活动的理解。
“对!这就是最终目的之一。”作为家长,我很欣慰胆小的儿子在训练影响后,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站立姿势也帅气多了,想起以前畏畏缩缩、走到身旁认真听都听不清楚的情景,想起为了这个毛病越急越提醒越训斥他越胆小的过去,我确实很有成就感,也相信每位家长能体味到变化。大声诵读,发言声音响亮,假设自己面对千人演讲般领诵,让我们的孩子们精气神十足!
除此之外,因按顺序轮流“罚站”,每人每节课前都得当一回主角,为了这个被“罚”的机会,大家都是提前准备内容,特别优秀的学生一般是临时从必背篇目中抽篇目领诵,为了课前一分钟,真的会在台下足足练好几个星期的功,才能收获雷鸣般地掌声。因此,课前“罚站”,积淀了知识,增强了兴趣。
教室里的任何一个人,在铃声响起时不静下来,就极可能影响到教室里其他同学的聆听,必然会引起公愤。最重要的是,谁不认真听,影响了大家,当他上台时,后果不堪设想。一起到自己在外面扯足嗓门大声喊,教室里叽叽喳喳闹不休,无人跟读,无迎接的掌声,那将是多么窘迫的情景。引导孩子们换位思考,尊重他人,也成就自己,是一笔永远的财富。课前一二分钟而已,却有着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大家学会了迅速随铃声静下来,静心聆听,生怕听错一个字。为我们很快进入新的一节课,作好了充分准备。此举,一石不止二鸟,多方受用,受益终生。
“老师,妈妈说,为了配合学校这个训练,以后检查我背诵课文,也让我隔得老远,甚至让我到另一个房间感情背诵,这个方法有效极了!”“爸爸说,带我去广场表演大声诵读,还专门在家里让我站在大桌子上模拟展示呢,我开始怕极了,后来觉得没什么。”...... 为了检测家长反响,我专门咨询学生,收获的却是更多的意外拓展。
家长们跟着我们的脚步,不断创新,而我在教学细节中创新的脚步也并未停止——课堂上小声音讲,故意把关键的地方夸张地像说悄悄话一样说出来,然后请大家当“录音机”回放,起初,没有几个人能正确回放,但吃过不少次亏,且了解到这些“伎俩”随时重演后,孩子们必须越来越精明,越来越注意倾听;布置作业时,我故意将嘴巴蒙上,只说一遍,而且绝不重写在黑板上,不给家长发飞信告之,起初的结果是,孩子们吵着不少家长四处奔走问作业,被训斥,被罚过后,长了小记性,有了小心眼,特别特别留意老师布置作业时的每一个字。长期训练,认真聆听的习惯也便慢慢养成了。
课前门外有人领诵,室内个个端坐静听跟读,掌声与微笑迎接同学入座与新的一节课,不用大声叫嚣,不用带扩音器,不担心得咽喉职业病,一点点小改变,不仅仅为孩子们的将来奠定了一些有用的基础与习惯,更让我们自己受益,真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