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中心小学三年规划2016年度达成度情况一览表

作者:陈红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12-13

薛家中心小学三年规划2016年度达成度情况一览表

(20015.9—2016.8)

达成目标

达成度情况说明

 

 

1

学校管理与领导团队建设:

1、各层面论证、修改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各条线、学科、个人制定三年规划。

2、梳理、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修订《学校管理手册》,编制《学校师生行动指南》,提升制度建设价值。

3、进行新一届中层干部竞聘,开展暑期中层管理研讨。

4、策划管理团队研讨总方案,围绕“两校区管理”,每个管理者进行管理小课题的研究。

1.反复论证,创新机制促管理。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完善,编制《制度汇编》,规范、引领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暑期,围绕“两校区管理模式下,提升管理品质”,邀请专家进行讲学,各自交流自己的工作设想,在交流分享中进行思维碰撞,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管理特色。每个管理者围绕分管领域的工作进行管理小课题研究,增强了管理的能动性与有效性,在思考与实践中优化管理,提升品质。

2.下放聚力,责任担当显成效尝试了校区的综合管理“执行校长”制和学校的统领项目条线责任制,并继续将增强   “三位”意识(定位、找位、创位)作为中层干部的工作追求,完善了中层考评机制,每位中层既要做好分管条线工作,也要全程、深度、持续介入蹲点年级,全面引领年级组的日常研究工作,与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组成交互式的各年级综合管理团队。建立了值周校长汇报制度——期初有规划,月月有重点,周周有关注,日日有巡视。关注过程管理,体现前移后续的管理理念,两周一反馈[值周通报上传薛小群,年级组组织学习],月月有汇总[月值周校长围绕“点赞区、问题坊、导航台”进行整体反馈。中层每日巡检制,根据分管工作自己确立关注点,设计好巡视路线,并及时反馈每日巡视结果,从而不断探索建立校本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和长程意识,加强年级组的课程策划力、常规管理力和质量管理力。在同步自培和异域互鉴中每位中层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策划引领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确立了第一责任人与多重合作者交融的新型关系观。在对“上”创造,对“下”担当中努力体现:会管理,有方法,有思路;能管理,有策略,有特长;想管理,有思考,有创新。

3. 重心下移,拓展级组新功能。一步完善年级组长负责制,以年末年级组团队展示及月级组例会为契机,引领级组团队建设,做到思路清,方法明,措施实。期初有策划,过程有累积,期末展精彩。将学生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融通,蹲点行政、年级组长全面负责策划与实施,课程策划力、常规管理力和质量管理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各年级师生发展既融合共生又各具独特之美。抓住“区素质教育督导考核”的节点事件,在不断的发现、反思与改进中,规范师生行为,提升办学水平。督导组给予较高评价:管理扎实有方,常规工作精细,办学质量上位。

2

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发展:

1. 整体架构善真课程体系,启动STEAM视野下的特色课程建设,争取“农耕”课程被评为区精品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2. 整体设计研究序列和专题,呈现学科发展路径的丰富性,教研组工作实现从“短期思考”到“长远规划”的转型,语文学科组争创市优秀教研组。

3.修订并完善各学科的学业水平评价方案,形成学生能级培养序列,提升学生学业素养。

4.组织全校教师制定“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构建教师发展项目合作组。搭建“薛小讲坛”、   “成长论坛”、 “同伴互助”、 “课题研究”的研修网络平台。

1. “STEAM视野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为核心,整体构建了深度融合的智创”特色课程体系,我们采用“规划明向,健全组织——多元开发,结构整合——主题活动,跨界融合——由点及面,启智创新”的推进策略,使学生在项目驱动下,借助创意思考和团队合作,构建思维,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打下了“创新实践分享”的烙印。在特色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不断拓展科技领域,让更多的孩子享受科技教育的快乐,也品尝着硕果累累的成长幸福。在7月份的全国“国际数棋”竞赛中再次获得一等奖,在第二十二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中荣获小学组团体一等奖,在常州市第二届青少年仿生机器人创意大赛中获小学组综合团体一等奖,在新北区七巧板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后续将聚合资源,开展项目化研究,开发有校本特色的创客教育课程,同时以   “三精课程”的建设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农耕文化》被评为区级优秀校本课程,同时被推荐参评省优秀校本课程。上学期的“太空种子进校园”更是提升了农耕课程的研究品质,获得了“2016常州中小学生航天知识科普实践活动最佳组织奖。”本学期,为全面贯彻薛家鲜花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人人参与,我校与镇园林造景科与村委农业合作社联合开发“开心菜园”课程,通过“开心菜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孩子们的知识和能力更加全面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大提高,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更加能深切地体会到劳动与成长的道理。蔬菜与花卉的灵动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

    3. 各学科组都以课题为抓手,聚焦研究专题进行长程策划和序列设计。继续推行组长责任制下的教研训一体化,建立研究新常态,“四动”结合(组际联动、组内互动、专题滚动、节点推动)促日常。每月月末,进行“专题汇报、精品课堂、骨干成长”三大板块的呈现,借助专家的外推力,不断扎实推进各专题的有效研究。期末,我们依托“优秀教研组”的评选(专题研究价值、专题研究成果、专题研究变化等层面),进行分学科组汇报展示,评出组内优秀教研组,再进行校内集中展评,激活团队共生力。【语文组将争创市优秀教研组。】

4. 各学科组修订并完善学业水平评价方案,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过关,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长程序列的建立与落实。通过团队协作,树立标杆,抬升底部,缩小班级差异,守住质量底线。并积极开展了作业变革的研究与实践,拓宽了作业变革视角,增加活动性、阅读性、生活性作业。各教研组还合力开发了“校本作业资源库”,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特色发展的校本作业系统。在省“小数报杯”评比活动中有13人次获一等奖,在区小学整班写字比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在区小学英语故事表演比赛中,选送的4个节目中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后续将进一步清晰学生的能级培养序列,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5.依托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盘点现状梳理需求;依托“规划双论证”,将目标与路径进行对接,在自我审视、自行检测、自觉达成中完善教师的发展毅力和执行能力;依托“感动教师”评选、“月度人物”、“团队展示”等平台聚焦教师成长的亮点,在同伴欣赏、自我剖析中激越教师发展自信。依托“同伴互助”、“岗前培训”、“骨干讲学”、“智慧分享”、“问题探究”等形式丰富研修活动,让“教师中的首席”和“草根”走上讲坛,使培训更加接“地气”。曹燕老师获得省语文评优课一等奖,王佳佳老师获市评优课一等奖,郑飞、陈红芳、罗秋琼获得区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3

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

1.借助善真德育课题研究,进行学生工作小课题研究,充实德育课题网站资料,为结题做好充分准备。

2.完善班主任考核细则、文明班级评比细则。

3.形成学校层面的活动序列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和活动目标及序列活动,使年段特点更加鲜明,年级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4.借助课间志愿者岗位建设,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形成较有序的课间生活。

5.继续加强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培养2名学生立场鲜明、整合融通能力强、研究意识强、勇于探索学生工作新领域的班主任队伍,为开展学生工作提供先进的经验和案例。

1.市级课题《校园“善真”德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顺利结题。

2.完善了班主任考核细则并能以此引导班主任科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进一步完善,并能作为优秀班级文化形成的导向。

3.进一步梳理了校级活动序列,与“四季课程”整合,各年段有不同的活动目标及序列。

4.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形成了各年段学生发展的目标及要求,并梳理了课间、就餐、外出、集会等行规儿歌,用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各年级组设立了课间志愿者岗位,小岗位工作定时、定人,日常管理有序,每天借助年级组内各班常规评比表反馈情况,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课间生活逐渐有序。

5.彩虹班主任工作室继续开展研究,培养了贺维娜、徐佩等年轻老师成为骨干班主任;基于新班主任的大量进入,启动了韩素班主任工作室,以“入格”为目标,对新班主任进行系列培训,使包红玲等年轻班主任脱颖而出。

4

特色工作创建与学校文化建设:

1.论证和规划“善真”的核心文化内涵。创建学校文化精神力系统,整体架构校园文化环境。

2.启动新校区文化建设的论证和实施。

3.启动创新、启智、融合科技特色项目的日常实践。

4、争创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

1.挖掘内涵,创构学校形象。一年中,我们进一步提炼学校特色文化,以“适性扬才,多元开放”办学理念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各项特色工作中注意渗透和营造“善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文化,在践行“上善、健美、智创”育人目标努力打造“创新、启智、融合”特色项目,特色项目扎根于学校文化建设,让特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从而用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主动发展。

2.视觉重建,创设校园环境。两个校区一脉互补,对善真文化进行整体层面的“汇”与“聚”,奥园校区充分挖掘新校资源,积极打造了“一区一厅两室两馆三庭”(地面游戏区、学生餐厅、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国学体验馆(学校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健身体育馆、智水庭、智山庭、若水庭),对创客空间的设计进行多次论证,已经在实施中。

3.自觉行动,创建特色文化。一年中我们践行了“创新、启智、融合”特色课程。高品位的项目单元开发,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课程的魅力。通过柔化学生难以自主建构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边界,消解了知识中心的教学壁垒,打通了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主客交融、联系纵横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创新、启智。

一年中,我们打造了“智创”的科技特色项目。整体构建了深度融合的科技特色课程体系;找到了教材重组、合作探究来高效实施基础课程,分段实施、层层递进来优质实施拓展课程,自主选择,学有所长来个性实施选择性课程的路径;优化了农耕文化课程,建设了仿真机器人探究室,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活动平台。

一年中,我们彰显了“创新、启智、融合”的特色品牌的力量。在各级各类特色项目比赛活动中,获团体奖励29次;教师获奖36人次,获奖学生333人次。《常州电视台》《现代快报》《常州晚报》等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上报道了我校特色文化建设成果20余次。

4.去年已经成功创建“健康促进铜牌学校”。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1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