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小学2015—2016第一学期第七轮“青蓝结对”会议议程

作者:刘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12-13

薛家小学20152016第一学期第七轮“青蓝结对”会议议程

主持人:朱校开场白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开中华民族博大恢宏的历史长卷,从古至今,名师如流。孔子、蔡元培、陶行知……他们所以为历史铭记、为世人景仰,不仅在于他们恪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更在于他们言传身教、持身自律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精神火种,绵延成我们民族力量、骄傲、自尊、自强的不竭源泉。而如今,投身教育事业的我们,正继往开来,续写着教育的华章。

我们的身边,就有着很多令人崇敬的教师。他们对教育的倾情付出,正助推着我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她们的金玉良言,更能为我们的发展点燃指路的明灯。

今天,学校启动第七轮青蓝工程,我们齐集一堂,为我校日益壮大的青年教师举办一场简单而有意义的拜师礼,共同见证师徒携手时刻,用心期待她们成长历程。本次启动仪式,一共分为四个版块。版块一,介绍上学期“青蓝结对”工程。版块二,第六轮优秀师徒代表发言。版块三,第七轮结对师徒公布以及明晰要求。版块四,校级领导致词。

 

版块一:介绍上学期“青蓝结对”情况。(PPT)

王丽:老师们,在今天的青蓝工程启动仪式之前,让我们一起回顾我校“青蓝工程”的一路风景。

一张张照片,带我们走过了薛家小学成立以来,“青蓝工程”走过的风景。无论是师徒结对仪式的现场,还是师徒结对后的日常,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感慨和感动。感慨时光的流逝,感动师徒携手的美好往事。在薛家小学里,就有着这样的一群教师:用执着的追求,潜心的教学,智慧的管理,并肩的合作,倾情的付出,助推着我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她们的言传身教,更能为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亮起指路的明灯。

2014年9月6日,我们通过32对师徒职责履行情况及徒弟教师发展状况的综合考评,评选出8对优秀师徒予以表彰。下面我来宣读公示文件:

 

 

版块二:优秀师徒代表发言。

请陈爱华、罗秋琼两位老师代表优秀师徒发言,分享结对经验。

 

 

版块三:新学期结对以及要求

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点滴分享,谢谢你们!今年的第七轮“青蓝结对”主要着眼于今年新进的老师,很多是刚刚踏上岗位的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缺失一些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经验,有待前辈们的指导;一部分老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厚,但由于才进入薛小,可能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方式、学科研究比较陌生,有待同伴的帮助和提点。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大家能尽快地融入这个家庭,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我们教科室进行了前期策划,为每一位新老师私人订制了一位经验丰富、人品俱佳的师傅。下面我来宣读第七轮“青蓝结对”名单以及要求。

 

 

 

下面进入签订协议环节,

一份协议,它承载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承诺,一份期待!

一份协议,它承载的是一份感激,一份进取,一份希望!

由于场地有限,其他师徒我们会后再留片刻,签下协议再合影留念。

先请师傅代表顾丽娜 ,徒弟代表林悦上台,拿起手中的笔,代表全体师徒庄重的签下你们的心愿,你们的承诺,你们的期待!

 

一对对师徒将结伴走过一段相对漫长的工作历程,在平凡却不平淡的工作中,互勉共进,相信你们一定会结下深厚的师生情意,或许,因为投缘成为一生的良师益友。

 下面有请朱校长做最后致词!

四、领导寄语:(朱校长)

新的学期,学校希望每一位教师能继续发挥在主动中潜心,在善思中汲取,在传承中创新,在促进共长。充分利用好“同伴互助”的“纽带”,潜心善思、汲取经验、相互促进。

在平时的合作活动中,我希望结对组能做到以下几点:

1、清目标,瞄准成长突破口。(要在哪些方面有进步)

2、能安排,统筹策划活动点。(怎么样获得进步)

3、会学习,汲取理念的支撑。

4、善借鉴,能在课堂中不断渗透。(除了学习课堂教学技术、教学方式,更好关注学生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

5、多交流,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内外。关注草根式的互动,办公室的研讨交流。

6、长反思,善于剖析听课中、自身的实践中的亮点和困惑,同生共长,积淀一定的研究收获。

本学期,我们将在期中展开一次“结对调研”, 期末,我们将精心策划好一次师徒结对座谈活动,分析结对中的得失,调控后续结对策略和方案。

下学期,我们将进行学年度的考核,内容涵盖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堂反思能力等层面的考核。

“青蓝结对”工程对于个人与学校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祝各位教师能在新一轮的结对互助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2015年9月10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31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