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掘和转化文本“语用点”中提升学生表达品质的研究
新北区 在挖掘和转化文本“语用点”中提升学生表达品质的研究微型课题申报表
编号:
姓 名 | 郭桃琴 | 性别 | 女 | 年龄 | 32 | 学历 | 本科 |
学 科 | 语文 | 职称 | 中小学一级 | 职务 | 教师 | 邮编 | 213125 |
所在学校 | 薛家中心小学 | 346395082@{域名已经过期} | 电话 | 15851950862 | |||
课题组主要成员 | 郭桃琴、洪亚芬、徐佩、曹俊 | ||||||
课题名称 | 在挖掘和转化文本“语用点”中提升学生表达品质的研究
| ||||||
研究背景(课题的提出) |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界内形成了一致的共识: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其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言往简单说就是交际工具。如果不说,不运用,语言的这个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根基,说话流利的孩子,表达清晰的孩子,对知识的领悟力比别的孩子要强,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会处在比较优越的位置。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和擅长静态的理性分析教学方式,缺乏从动态的综合运用的角度来培养语用能力,导致了学生语用能力不高、学不能致用的现状。一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时不知道说什么,或想说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只能用一些肤浅的、没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有的学生作文洋洋洒洒很会写,可让他口头说,却难以开口,或是愿意说但思想混乱,语无伦次,很难做到连贯、完整,难以准确的表情达意。有的学习成绩相当好,但就是在班里默默无闻,不善于口头表达,从不惹事,也从不发言。考试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要搞活动了这些人总是躲在后面,长期这样,学生的语音能力、语言组合能力、谈吐等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相应的阻碍,同时,还会影响以后的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和传情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进入隐藏在语义学层面的词义、句义、段义、篇义之后的“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触、情感、交谈方式等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不让语文教学留于表面形式。其次,要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明白,语文教学要建构一种由“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触、情感、交谈方式等共同构筑的可贵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家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明确指出并正面回答了什么是语文。同时在“前言”以及“课程性质”短短几百个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种反复强调,意味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从而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本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本课题将从口语表达的视角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以求突破静态语文教学藩篱,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动态的语文教学和培养中获得提高,完成社会交付语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
|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语用: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点:基于语言意义下的语言表达与语言形式的教学文本,涵盖字词、句段和篇章。 表达的品质:本表达热指在口头表达范畴下的对话交流;所谓表达的品质就是在与人交流中做到表达清楚、完整,有理有据,关注表达中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整合。
| ||||||
研 究 目 标 | 1、通过研究,重新认识四下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口语表达的语用教学价值体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3、通过研究,提升组内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开拓教师联系的、开放的视野,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通过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从而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往素质。
| ||||||
研 究 内 容 |
1、开展教材解读和设计的研究,挖掘文本“语用点”,创设学生表达的平台。
(1)从学生语言成长的角度,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挖掘教材中的“语用点”,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表达之间的关联点;
(2)加强学习对象的研究,具体感性的分析学生在表达中的状态和差异,找到学生在表达中“有什么”、“缺什么”和“要什么”。将学生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开展教学过程的研究,转化文本“语用点”上提升学生的表达品质。
(1)加强对教学“语用点”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师生交流方式、生生互动方式的研究。
(2)加强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达情景创设、言语实践、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3、开展基于文本“语用点”中“提升学生表达品质”课堂评价体系的研究。
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建立“学生表达品质”的评价体系,在参照系的不断建构中挖掘起内涵特征,促进教师研究水平的提升。
| ||||||
研 究 方 法 |
1、开展理论学习。
基于本课题,能在组内研究中自主策划学习文案。主要的学习素材为《为言语智能而教》;《新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指导纲要》;《言意共生教语文》。
2、开展教材解读和设计的研究,挖掘文本“语用点”,创设学生表达的平台。
(1)教材解读:教师要在整体视野下,解读教材中的“语用点”,关注段落篇章、事物描摹、事件展开中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挖掘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之间的关联。要思考“学生的语用表达点在哪里”,“从这个片段中”可以培养学生怎样的言语能力,用怎样的思路去寻求语言表达中“言”“意”之间的密码。 研究课文语用点的挖掘研究目标苹果里的五角星联系前文理解关键词“魅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在有序表达中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作用。最佳路径边读边想,理解路径之“最佳”。人类的“老师”紧扣典型事例理解中心三顾茅庐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并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演促读,在表演中展开生动对话。祈黄羊编:续编故事,写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演:根据剧本表演故事。永远的白衣战士关注动作和语言。抓细节,悟人物精神,在关注人物言行中体会表达的精准“番茄太阳”紧扣(神态)线索第一次抱母亲对比体会人物形象我不是最弱小的抓对话品读中心。鸟语选择局部讲述故事。带着情感复述课文,在复述课文中渗透表达的情感。天鹅的故事分段复述,串联全文生命的壮歌紧扣文中优美词句进行生动复述,再现情境。沙漠中的绿洲运用文中词语描绘图画读说结合,把一段话说具体,能围绕中心进行有序的表达。云雀的心愿围绕中心句写话。古诗两首看图写话,描绘图中的情景。口语交际创设情景,互动交流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2)教学设计:在设计中要简化课堂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乐于表达。
A、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在真实话题中创设表达平台。 所谓“开放的问题情境”即粗线条式的问题。依据学生的差异和学习现状,提出大问题 “放”下去,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呈现资源,然后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促进生生、师生互动;迅速作出判断,形成后续学习方案,使学习表达在有层次、有提升的环境下不断推进。
B、预设“动态的过程推进”,在核心问题的交流中促进成长。 所谓“动态的过程推进”就是分析学生可能形成的问题,努力架设“核心问题”的生成与“展开问题“之间的递进和提升,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使收放合理、自如、有效,引导学生在多向互动表达中向学习目标推进和聚合。
C、关注“课后的延伸”,在针对性的延展中拓宽学生的成长时空。 能体现目标意识,通过设计体验性、总结性、提炼性的话题,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体验中获得新的提升,在个体生命成长的同时生发后续的学习、探究热情。
3、开展教学过程的研究,在转化文本“语用点”上提升学生的表达品质。
(1)学习表达:关注障碍,重点切入,习得必需的表达知识。 “学”是语文教学的逻辑前提。教师要在教前寻找合适的“学习起点”,教中要关注即时的“学习状态”。也就是文本中对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而言存在的关键的,必须解决的阅读、理解、感悟的障碍。
(2)自我表达:回归本质,建构方法,有真实的语言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从而建构言语能力,这也是我们“本真”课堂的研究结点之一。
(3)多元表达:差异转化,及时介入,有真实的思维提升。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阵地,我们要善于在挖掘文本承载的言语价值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追问中体现思维的过程和品质。
在课堂上,要善于在学生间进行生生互动的表达,让他们在习得评价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有个性化的表达:“我同意××同学的意见,想再补充一点”;“我赞成××同学的解法,还可以……”;或“我不同意××同学的观点,我认为……”。在生生互动的评价中,学生学会在表达中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学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会怎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怎样向别人提建议等等。这样的课堂不仅气氛热烈,富有生机,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情感体验。
3、开展基于文本“语用点”中“提升学生表达品质”课堂评价体系的研究。 架构课堂表达目标体系:依据学生表达现状及课标要求,逐步形成年段表达目标。
(1)会倾听:能静心聆听,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听出不同学生在表达中的差异和联系。
(2)会表达: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在表达中呼应他人的表述,并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能在表达中整理和提炼他人表达的信息。
(3)能互动:能在表达中说出错误,说出亮点,说出差异,说出联系,说出提升。 |
研究步骤
| 主要研究阶段完成时间课题组成员分工阶段成果形式、数量准备阶段2015.2—2015.3 资料搜集整理,制定活动计划理论学习材料及活动计划 实施阶段 2015.3—2015.7 1、调查原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分析现状。 2、认识四下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口语表达的语用教学价值体系;探索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3、记录好相关信息、资料,并开展课堂实践。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反思活动案例 总结阶段2015.7—2015.9 召开课题总结交流会,撰写课题汇报小结。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案例口语教学论文
|
预期成果 及呈现方式 | 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能够重新认识四下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口语表达的语用教学价值体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3、通过研究,提升组内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开拓教师联系的、开放的视野,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通过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从而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往素质。 呈现方式: 教师层面:课堂教学过程性资料、相关教学论文 学生层面:学生能够有真实的语言成长,能够自信表达、多元表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