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读写结合的专题研究
新 北 区 学 校 微 型 课 题
研 究 手 册
学 校: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课 题 名 称: 三年级读写结合的专题研究
课题主持人 : 李文琴
立 项 时 间: 20150301
结 题 时 间: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制
新北区 三年级读写结合专题研究 微型课题申报表
编号:
姓 名 | 李文琴 | 性别 | 女 | 年龄 | 38 | 学历 | 本科 |
学 科 | 语文 | 职称 | 中小学一级 | 职务 | 邮编 | 213125 | |
所在学校 | 薛家小学 | sylwq@{域名已经过期} | 电话 | 13585324565 | |||
课题组主要成员 | 顾丽娜、王倩倩、李雯、陶春燕、李文琴、黄静、张敏芳 | ||||||
课题名称 | 三年级读写结合专题研究 | ||||||
研究背景(课题的提出) | 三年级是小学生写作的起跑线。所谓写作的起跑线,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对写作有所接触和练习,但是还没有真正写过一篇完整的文章,稚嫩的处女作其实是在三年级写的第一篇文章。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作为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其实在思想上也是极其重视作文的起步教学的,往往会推荐一些适合三年段的课外书籍,在阅读教学时也注意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大多是模仿课文中的某段)并及时练笔,教学每个单元的习作更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写出满意的作文。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很好的,也说明语文老师的眼里心里牵挂着学生的语文发展。但是事实上,三年级学生的作文百分之七十是不尽如人意的:错别字很多;句子不通顺;很少采用修辞手法,即使采用修辞也是很机械和生硬;文章没有生活的气息为作文而作文;阅读课上概括主要内容洋洋洒洒一长串,写作文时稀稀拉拉高度概括。。。。。。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似乎有写作的天赋,小小年纪就能在他的文章中看到小小的思想火花和敏锐的洞察力。老师发现这样的学生课外书读得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先人一步,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可贵的是他们把课外读的课内学的都自觉用在了学习写作上。可见读与写的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写作水平,三年级学生写作的种子在读与写的相辅相成中快乐萌芽。
|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读写结合中的“读”阅读教材,阅读适合小学生年段特点的课外书;“写”学习教材或者课外书中的写作手法或者技巧,创作片段或者成篇文章。“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促进三年级学生感悟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 | ||||||
研 究 目 标 | 研究总目标 1、通过寻找教材中合适的读写结合切入点,练习写作片段,实现内容解读向读写技能的转变; 2、通过有效设计与教材相关的写作话题,模仿教材的写作特点,实现迁移模仿向自如运用的转变; 3、通过长时间读写结合的扎实训练,段段落实,篇篇成型,实现言之无序、言之无物、言之无文向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文的转变。 研究目标的细化: 1、能用表示递进、假设、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造句,并能活用到句群的表达中去。 2、会仿写比喻、拟人的句子,并能灵活运用到段落的表达中。 3、能按提示语的四种形式及标点使用要求,写出人物对话的段落。 4、在遣词造句中,练习选择使用恰当的动词,力求使句子产生准确形象的表达效果。 5、能抓住特点并能围绕特点有条理地写出熟悉的物体、景物、人物的片段。 6、根据教材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练习先说后写有条理的自然段。 7、练笔中学会用几个自然段写清楚重点内容,尝试用中心句点明段落主要内容,尝试围绕中心句,有条理地写好重点段落。
| ||||||
研 究 内 容 | 本册教材中的相关课文,根据其课后的写作训练点和文本中的写作补白处设计练笔; 适合三年级学段的课外书。 (见附表格)
| ||||||
研 究 方 法 |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积累并借鉴相关资料进行本课题的理论研究。 2、调查研究法。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并对结果进行梳理归纳。 3、行动研究法。立足问题、走进课堂,参与学生,以具体的行动作为研究的着力点,并通过比较分析与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向。 4、个案研究法。跟踪班级中各阶层学生各一名,收集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他们在读写结合课型中遇到的问题和生长点,形成共识。
|
研究步骤
| 1、准备阶段 成立微型课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教师、学生教、学情况调查,了解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 学习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资料或著作,为自己的实践研究准备厚实的理论基础;(拟学习《“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小学语文课程范式与实施策略》《学科育人》等书籍) 立足自己的课堂、走进他人的课堂,探索读写结合课的教学流程总结相关教学策略;(确立专人专课,组内观课研讨)(见附表格) 3、总结阶段 整理各种资料,做好台账; 汇总研究材料,形成高质量论文; 汇总教学案例,形成案例集; 汇总学生练笔集。 |
预期成果 及呈现方式 | 案例、论文、学生习作
|
学校意见
| 签 名(章) 年 月 日 |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
(记录研究过程中所做的或参与的各项工作)
时间 | 工作要点 | 产生的效果及问题简述 (有关证明材料附表后) |
证明材料包括:教学案,听、评课稿,读书笔记,听课笔记,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材料,会议、沙龙、讲座等研讨活动记录(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学生作品等各种能反映研究过程的资料。
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
(具体成果附表后)
序号 | 成果 类型 | 成果名称 | 效果及作用简述 | 是否发表或获奖 |
研究成果包括:1.研究报告;2. 研究论文,包括教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随笔、课件、教具等;3.研究课或主题教育活动。
附表格:
研究内容:
相关文本 | 练笔主题 | 训练要点 | 拓展练笔 |
《长城与运河》 | 观察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 抓住长城运河的特点,发挥想象,运用比喻等手法 | |
《庐山的云雾》 |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写一处景物 | 围绕中心句写话 | |
《翻越远方的大山》 | 写写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想 | 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 尝试在看了有意义的书;有感触的电视、电影;目睹一幕情景后写写自己的感受。 |
《雪儿》 |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 | 抓雪儿的动作和“我”心理活动、神态、语言、动作 | 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写出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真情。 |
《少年王勃》
| 联系课文的内容和文中图片,写一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 有序观图,有序写话 | |
《赶海》 | 开展活动“抓鱼”,练笔。
| 根据实际情况,抓动作来写 | 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描写动作、神态、语言体现“趣”. |
《荷花》 | 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一种花朵 | 仔细观察,写出花的多种姿态 | |
《水上飞机》
| 如果你也造了一架水上飞机,你会让它发挥什么作用 | 合理想象 | |
《放飞蜻蜓》 | 根据情境写对话 | 对话的多种形式以及恰当的提示语 | 叙事习作中加入对话,利用提示语把人物写生动。 |
《恐龙》 | 恐龙名片 | 从外形、习性、性情等方面简单介绍清楚自己喜爱的一种恐龙 |
专题研究课安排
相关文本 | 执教教师 | 反思、练笔整理 | 摄影 | 备注 |
《雪儿》 | 李文琴 | 李文琴 | 王倩倩 | |
《少年王勃》 | 李雯 | 李雯 | 顾丽娜 | |
《翻越远方的大山》 | 王倩倩 | 王倩倩 | 李雯 | |
《赶海》 | 顾丽娜 | 顾丽娜 | 李文琴 | |
《荷花》 | 黄静 | 黄静 | 陶春燕 | |
《水上飞机》 | 张敏芳 | 张敏芳 | 高思婕 | |
《放飞蜻蜓》 | 高思婕 | 高思婕 | 黄静 | |
《恐龙》 | 陶春燕 | 陶春燕 | 李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