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途径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新 北 区 学 校 微 型 课 题
研 究 手 册
学 校: 薛家中心小学
课 题 名 称: 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途径
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我们
课题主持人 :
立 项 时 间: 2015.3.
结 题 时 间: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制
新北区 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微型课题申报表
编号:
姓 名 | 刘敏娟 | 性别 | 女 | 年龄 | 32 | 学历 | 本科 |
学 科 | 小学教育(英语) | 职称 | 小高 | 职务 | 教师 | 邮编 | 213000 |
所在学校 | 薛家中心小学 | 电话 | 13685205021 | ||||
课题组主要成员 | |||||||
课题名称 | 《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途径 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 ||||||
研究背景(课题的提出) |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教师要尽量避免运用简单、机械的语言教学模式,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任务型教学活动。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课堂上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把教学改革演变成教学改良,其实是老调重谈的满堂灌主义。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把过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具体某个单词和句型的教授上,学生习得的语言得不到灵活的运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讲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运用和交流,不能很好的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语用能力是语用习得中的基本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用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Backman(1990)认为,语用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由语法能力和篇章能力组成。后者由施为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组成。施为能力指的是了解交际行为并懂得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社交语言能力指的是根据语境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Widdowson(1989)认为语用能力即为语言技能。他认为语言能力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组成。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相当于语用能力。Hymes (1972) 认为,语用能力属于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的可行性,语境适应性和现实性。其中形式上的可行性相当于说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其余三部分则属于语用能力的范畴。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后者体现为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Savignon(1991)认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语用能力是非本族语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Leech(1981)把语用能力区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则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何自然(1988)受Leech的影响,在设计“英语语用调查”是关注的语用能力由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和汉、英语用差异辨识能力组成。 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同,但他们在语用能力的定义中有一个共性特征,即都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何自然、陈新仁(2004)认为,语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依托。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具体的语言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以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 任务型教学倡导在做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它所提倡的任务是与目标密切联系的活动,这些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来自生活,有一定的真实性,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能赋予课堂很好的语言交流主题,学生能够在老师设计的具体环境中进行感知语言的规律,从而能灵活运用语言。 | ||||||
研 究 目 标 | 1、通过完成有意义的真实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会开展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2、通过开展有趣味的任务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和培养。 3、通过多样的任务链,最大效益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4、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努力提高任务活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真正将任务型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英语语用能力。 | ||||||
研 究 内 容 | 1、表演性任务 2、展示描述性任务 3、改编性任务 4、调查性任务 5、生活性任务 6、创造性任务 | ||||||
研 究 方 法 | 实验法 案例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 文献法 |
研究步骤
|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15.3—2015.4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任务型教学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15.4—2015.12 (1)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三个班级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任务型的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15.12—2016.1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
预期成果 及呈现方式 | 任务型教学研究案例 任务型教学的不同类型课展示 任务型教学途径下学生的语用能力试验报告 任务型教学的教育论文 |
学校意见
| 签 名(章) 年 月 日 |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
(记录研究过程中所做的或参与的各项工作)
时间 | 工作要点 | 产生的效果及问题简述 (有关证明材料附表后) |
证明材料包括:教学案,听、评课稿,读书笔记,听课笔记,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材料,会议、沙龙、讲座等研讨活动记录(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学生作品等各种能反映研究过程的资料。
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
(具体成果附表后)
序号 | 成果 类型 | 成果名称 | 效果及作用简述 | 是否发表或获奖 |
研究成果包括:1.研究报告;2. 研究论文,包括教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随笔、课件、教具等;3.研究课或主题教育活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