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四化”,在“集散研究”中追求校本教研新生境
扎根“四化”,在“集散研究”中追求校本教研新生境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在校区增加、教师流动迅速的进程中,学校以“扎根四化,在集散研究中追求校本教研新生境”为中心,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课程发展”为总目标,以“课堂教学转型”为重点,以“提高日常教研质量”为核心,直面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努力促进教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催生出具有学校和学科特色的研究新生境。
一、集备板块化。
基于“重心下移,前延后续”的管理理念,在落实学科研究机制中营造教研文化,依据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组建教研组教师在研究中的职责,通过“外压内驱”使教师在齐心协力中同生共长,重点抓好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明晰专题、提升素养、关注日常、智慧分享的研究场。
时间 | 板块名称 | 活动内容 | 责任人 | 合作者 | |
第一节课 | 20分钟 | 专题学习 | 内容可以围绕专题研究及学生常规培养等层面,形式可以是:分工导读、心得交流、沙龙论坛等。 | 学科责任人 | 教研组长 |
20分钟 | 案例剖析 | 案例可以是组内教师实践案例,也可以是外出学习的案例,选取衬托主题的某一片段剖析。(鼓励原创,要有过程感和独特见解) | 组长自定 | 教研组其他成员 | |
第二节课 | 40分钟 | 教材研讨 | 进行课标及教材的深度解读,要揣摩清楚例题和习题的编排意图(一方面可以请组内骨干进行经验分享,另一方面也可以分工导读教学用书),重点讲清楚“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结构和研究方法结构、学生学习困难分析及常见错误举隅、典型习题及练习组织策略,典型课例及教学建议——主要从课时目标、核心环节的大问题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典型资源的捕捉利用和学生困难的应对策略等方面形成每课时的简易教学建议。每单元要形成1节精品课例并建立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练习设计等) | 各教研组长 各单元中心发言人 | 上学年执教该教研组的老师 |
第三节课 | 20分钟 | 经验分享 | 学生专项学习能力的回顾和常规培养经验分享; 跨组衔接:骨干教师进行衔接教学互动交流 | 各教研组长 |
二、学研一体化。
形成了“确立主题、学习理论——小组初建、商讨设计——大组重建、分组评议——小组再建、编撰简报”的学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师在自主参与的变革实践中经历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搜寻、组织、储存、转换、分享、运用的过程,进而在合作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辐射引领。
活动前:进一步细化活动前的准备,承办组老师至少提前2天编印好研讨手册,明确告知研讨课思路、设计意图,参与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小课题,拟定好课堂观察点进班听课。
活动中:评议互动环节推出“2+1+1”的活动形式,第一个“2”,即“2节课”;第二个“1”,即一个专题汇报,汇报本组专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也是对各教研组每周一课研究状态的把握)。最后一个“1”,则是聚焦一个主题深度交流评议,保证每一位教师在研讨现场能够认真听、认真思。
活动后:做好后续同类课的自主研究,撰写教学随笔,编印教研简报。【以简报形式收集整理一类课型的完整研究轨迹,重视研究资源的辐射转化。】
三、统分结合化。
学科大组与教研小组的研究活动很好的实现了上下互动,循环研讨:即先由年级教研组开展磨课研讨;学科组再由各教研组循环承担课堂教学研讨。每月安排两次教研小组研讨,一次年级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方式除了常用的跟进式研讨(一人同课异构),比较式研讨(多人同课异构),还有聚焦式研讨(跨组聚焦主题集中研究,一次年级教研组学习(精品课录像等)、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全权负责,期初统筹安排学习和研究内容,活动有主题、有内容,策划有积累,学科主任有指导。
1.定类研讨方式——针对学科特点,选择同类课型(纵向年级间的整体设计)集体备课,然后开展“接力棒式”的系列研讨。其程序是:由第一位教师执教,全组听评课→由第二位教师上重建课(同一课型不同内容,以此类推→最后摸索出一种课型结构来,以使全组教师都得到真实发展。
2.定人研讨方式——在培养“二梯队”对象时,带上“三梯队”的对象。其程序是:第一节课由“三梯队”教师独立思考,分析教材和学生,定出教案进班上课→第二节课进行执教者自评,独立反思→第三节课带“三梯队”教师听“二梯队”教师上同一内容的研讨课→第四节课先让“三梯队”教师评课,因为这时“三梯队”教师已有全程的真切体验与思考,有根有据,再由其他教师评课,最后是“一梯队”教师进行全面点评,使“一、二、三梯队”教师都能有所感悟,“纵向看自己,横向看别人”。【由教研组长进行日常化的全面指导与帮助,保证一周相互听课一次。学科组重骨干教师锤炼打造:由外聘专家定时跟踪有主动发展愿望、有良好发展潜势的后备力量,每两周呈现一堂课,集体备课,轮流执教,轮流点评,轮流负责报道;由学科主任日常跟踪有自主发展意识、有良好发展基质,但尚未真正出格的发展力量,确保两周内相互听课一次。学期结束可进行分层限时封闭式同题异构汇报活动。】
3.结伴研讨方式——先由“二、三梯队”教师自己申报上研讨课,然后分成三个结伴小组,各小组都有一位较成熟的教师,带领一位“二/三梯队”教师介人,进行互助研讨。
在互动循环研讨中亮化了“213”研究机制。所谓2是指在教研组长引领下进行前期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由第二梯队的老师上小组研讨课,体现差异碰撞;所谓1是指由第一梯队教师进行大组重建,专题汇报,体现成果提炼;所谓3是指由第三梯队的老师吸纳研究成果,在小组层面进行同课重建或同类巩固,凸显资源转化。
构建了基于提升教研组研究力的展示交流机制:“确定专题——自主研究——积累资源——汇报展示——辐射成果”互动循环研讨流程。结合教研组长月例会,推行“教研组亮点分享活动”,将年段亮点分享活动与全校性教研活动进行合理穿插,从而促进研究成果的横向深入以及纵向贯穿。
四、教研常态化。
1.每日一议。推行每日一议制度,在“课后聊课”中,通过教学建议的形式,将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困难与常见错误、典型练习、基本经验和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之成为类似简易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稿。
2.每周一课。期初教研组做好相应的计划安排表,定表定班定人。在计划制定中关注到内容的不同领域,最大可能地促进了不同梯队教师的成长,有的教研组还将每周一课对学科组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扎根四化,集散研究的研修机制下,在体验分享,群体自觉的教研氛围中,在团队的共同协作下、个人的努力实践下,教师已由刚开始的“不动”走向“能动”,学校的校本教研呈现了由“奉命”到“自觉”的新形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