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2015学年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建机制,融日常,提升研修绩效
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2015学年度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1、教研机制需要落地,日常教研质量需要再提升。虽然已经形成了“学研一体化——三段研讨,任务驱动;统分结合式——上下互动,有机融合”的教研机制,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学科组之间差异较大。在“学研一体化”的教研机制中,还需进一步提升“活动中”的质量,尤其是教师观课评课的质量,以及如何将研讨成果进行转化及辐射的能力。在“统分结合式” 的教研机制中,各年级教研组的差异也较大,由于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及引领能力的差异,导致年级教研组内的日常研究的差异。
2、教师的教学新基本功有待进一步锤炼与提升。一些新进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较弱。对于课堂上学生学习新常规的培养,缺乏抓手与恒心。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推进中对于资源的敏感度、处理能力,互动过程中的调控能力等,都有待进一步锤炼。
3、校本培训如何促进不同梯队教师的成长有待进一步架构。教师的阅读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对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规划,借助合适的平台引导教师读理论书籍,进行读书沙龙。现有的培训与教研机制促进了部分骨干教师的加速成长,但不能同时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后加入“新基础研究”且自身专业能力不强的教师。如何让这部分教师借助校本研修的平台,循序渐进,需要创新研修模式。
二、指导思想
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及区新北区教科研工作要点、“新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理论为指引,在教学管理中践行“善真”文化;以节点性事件(学校课程建设,创合作校复听与全面调研)为契机,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促进全体师生的发展;夯实教研机制,以课堂调研提升日常教学质量,推进课堂转型,以“精品课”孕育 “品牌教师”,做好全、实、深,走向精、特、美。
三、工作目标
抓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厚实自身;在分层搭建中,促进各梯队教师的变革与成长,打造品牌教师;夯实教研机制,聚焦师生教与学的新基本功的锤炼,提升日常研究质量,打造精品课,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四、工作措施
1、在日常研修中形成机制。
(1)探索“交流分享”学习机制。形成办公室“说课堂”( 基于经验层面的朴素的实践探索),教研组“说专题”(基于项目合作组层面的专题研究),学科组“说理念”(基于研究中共性的,亟待解决的学科组话题)的三级学习制度。
(2)亮化“213”研究机制。所谓2是指在备课组长引领下进行前期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由第二梯队的老师上备课组研讨课,体现差异碰撞;所谓1是指由第一梯队教师进行课堂展示,专题汇报,体现成果提炼;所谓3是指由第三梯队的老师吸纳研究收获,在备课组层面进行三度重建,凸显资源转化。
(3)落实“小专题”汇报机制。
主要依托于学科组的课题管理责任人和学校教科室的力量,做好备课组专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和个体的个性化研究的过程性管理。以保障专题研究有规划、有实施、有总结、有成果。利用期初策划会,期中调研会,期末展示会来形成知识成果。
2、在项目合作中打造团队
(1)策划与推进:各教研组要围绕学期研究专题,体现项目合作中教师的自觉发展,吸纳共进。学校将依托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组内或大组的教学展示,体现每一个学科组对本专题的研究呈现。每月月末,将进行“专题汇报、精品课堂、骨干成长”三大板块的呈现,依托专家的引领,不断扎实推进各专题的有效研究。主要的交流板块为:我们是怎么想的?做了什么?课堂中呈现了什么?哪些教师在期间付出心血和努力。在具体的研究分工中,教研组长要合理安排人员,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出贡献。
A、集体备课(与研究专题匹配)
活动内容及主题 | 责任人或团队 | 备注 |
专题学习 | ||
案例剖析 | ||
单元及重点研讨课时的分析 | ||
专项学习能力的回顾和培养经验分享 | ||
活动记录集资料整理 |
B、教学研讨(与研究专题匹配)
工作内容 | 责任人或团队 | |
活动前 | 教材解读、初建 | |
活动手册制作 | ||
活动场地环境布置 | ||
专家接待 | ||
活动中 | 专题汇报 | |
电教设备保障 | ||
活动摄像、摄影、报道 | ||
评课反思 | ||
电脑研讨实录、台账记录 | ||
活动后 | 重建 | |
资料的整理和上传 | ||
教研简报的撰写 |
(2)引领与促进
骨干引领:聚焦发展态势较好的骨干老师为项目领衔人,能凸显地位、完善待遇、承担责任、群聚效益。通过组建研究组织和团队,依托校外专家团以及校内研究骨干,聚焦专题开展自主研究,依托“举办骨干讲坛,实现有向培育;开展课堂研讨,帮助提炼特色;搭建带教平台,提升内涵特质;建立活动点评制度。”四大策略让他们做好一个专题,带好一个团队,发展好一名教师,培养好一个班级。
打造课堂:通过“紧盯”、“扶持”来历练骨干教师的课堂,让骨干教师的课堂焕发“新基础教育”的特质和魂魄。
(3)评价与总结
期末,将依托优秀“项目合作组”的评选(专题研究价值、专题研究成果、专题研究变化等层面),表彰先进,激发教师团队的研究热情。
3、在多元搭建中培育教师
(1)不断优化周一的“薛小讲坛系列活动”:聚焦专家讲座、值周校长及年级组长常规瞭望和骨干讲学,通过读书分享、实践案例剖析、师德讲坛等活动,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学科素养,增强专业自信力。
(2)提升“学科组(课题组)培育”活动质量:各学科固定研究日不变,践行“学研一体化——三段研讨,任务驱动”“统分结合式——上下互动,有机融合”的教研机制。三段式研讨中要不断提升“活动中”的板块质量,观课评课重点关注教师四方面能力【大问题设计的能力,课堂推进中对于资源的敏感度、处理能力,互动过程中的调控能力】的形成情况,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现场学习力,本学期,在听评课的制度建设上作如下的调整:一是加强研究的聚焦感——研讨之前,由执教者所在的教研组长将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以研究公告的方式告知每一位教师;二是增强研究的向心力——说课环节,执教者所在的教研组均有一名教师(非执教者)系统阐述组内一个阶段内的,有关今天研究聚焦点的组内实践梳理和总结提升;三是关注现场的学习力——评课环节采用“当场抽签式”,既增强教研活动的趣味性,也增强教研活动的制度约束力,保证每一位教师在研讨现场能够认真听、认真思。“活动后”要做好研讨成果的转化及辐射。由承办教研组在记录全程研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研讨纪要,进而成为研究月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统分结合式” 的教研机制中,教研组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提升引领能力,组织好每月1次的年级教研组内的日常研究。学科组教学研究的视域要打开,研究专题要有新的突破,毕业班要重视复习专题研讨。
(3)继续做好同伴互助。优秀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要制定好活动计划,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工作室活动,期末进行工作室成果汇报。另外,青蓝工程要把根进一步扎到教学设计及课堂。
(4)进一步关注研究成果的提炼和转化。关注理论研修与实践推进的双向滋养,将采用研读结合、研撰同步、重心下移、互动提升等研究策略。研读结合:把课标、指导纲要等相关理念与我们的研究紧密结合;研撰同步:边实践边进行相关内容的撰写;重心下移:基于年级教研组中每位教师的研究智慧,人人参与研究,人人参与撰写;互动提升:集中学科组骨干力量进行跨年级的互动研讨,清晰每个年级的目标定位。
管理出效益,变革促发展,细节决定成败。站在新的高度,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教育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在本职工作中尽责,在节点事件中增值,开创薛小校本培训的新局面!
附校本培训大题框架
时间 | 培训内容 | 形式 | 施训者 | 参与人员 | 学时数 |
2014.3 —— 2014.12 | 青蓝结对 | 同伴互助 | 师傅教师 | 徒弟老师 | 20 |
2014.3 —— 2014.12 | 师德教育 | 薛小讲坛 | 各相关责任人 | 全体教师 | 8 |
2014.3 —— 2014.12 | 读书分享 | 薛小讲坛 | 周静 | 全体教师 | 8 |
2014.3 —— 2014.12 | 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 | 教师主题沙龙 | 各学科责任人 | 全体教师 | 20 |
2014.3 —— 2014.12 | 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 | 学科组教学研讨活动(含备课组活动) | 各学科主任 | 全体教师 | 60 |
2014.3 —— 2014.12 | 教科研能力培训 | 开展课题研究 | 各课题组长 | 课题组成员 | 10 |
2014.3 —— 2014.12 | 德育工作能力培训 | 学生工作班队研讨 | 祝卫其 | 各班主任 | 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