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总结

作者:刘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12-13

在创生机制,平台搭建中促研修新质

——薛家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总结

基于期初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课题研究尚待重新架构,校本培训还待扎实有效的发展现状,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

1、在平台搭建,差异共生中促教师新发展。

2、在创生机制,有效落实中促教研新气象。

3、在专题实践,日常渗透中促课堂新常规。

二、工作措施

目标一:在平台搭建,差异共生中促教师新发展。

1、激发教师发展愿景。

依托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期初对照年度规划,我们选取发展状态较好的老师进行了教师例会的“读书分享”和“月度人物”的经验介绍,通过不同层面教师的成长历程激发教师群体的发展自觉;其次通过“温馨一刻”,为教师庆生,让老师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再者通过“教研组展示”的平台,聚焦教师团队和个体的成长亮点,让教师在同伴欣赏、自我剖析中激越发展自信。给大家带来了对“团队研究”中“人”与“事”的全新认识,实现了对“教研组研究”价值的再认识。

2.搭建教师活动平台。

以重心下移的方式,长程策划培训方案,搭建多元的校本研修平台,主要依托教研组、课题组为研究载体,体现“跨层组合”、“同步自培”、“研读结合”、“小课题引领大需求”等多元的研修机制和策略。在“高位引领式培训”(专家讲学及骨干荐读),“专题系列式培训”(学科组),“经验分享式培训”(教研组、年级组)多元学习体系下,教师自觉发展,吸纳共进的氛围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1)在“研讨中提升”:一学期来,各学科组围绕研究专题,展开了丰富多元的组际展示,在前沿后续的研修理念下,老师们的教材的解读能力、设计能力、课堂的推进能力,课后的反思能力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在“评比中提升”:紧扣“成事中成人”的教师发展理念,本学期,各学科依托“第十届薛小杯青年教师展示活动”这一节点事件,引领全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历经学科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展示。展示中,各学科责任人能系统策划,精致过程,活动反馈中发现亮点,诊断问题,让关键节点过程日常化,在群体参与中增值。

(3)在“互助中提升”:依托工会“青蓝结对”、“课堂普查”等方式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互动。我们通过期初结对,明确互助目标;期中调研,调整结对序列;期末考核,表彰优秀师徒的方式,不断加强“同伴互助”的实效。

目标二:在创生机制,有效落实中促教研新气象。

1、在“规范过程”中提升集体备课有效性

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我们在不断探索、实践之中形成了特色——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集体备课努力做到板块化,有效落实“五个20分钟”。我们依据研究话题,扎实开展专题学习,案例剖析,单元及重点研讨课时的分析,专项学习能力的回顾和培养经验的分享,有效开展“一课多上”的组内交流活动,通过提供互相比较的“样本”,促进教师思维碰撞,促进课堂教学水平共同提高,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设计等电子资源包。

我们要读课标,把握递进;读教材,把握逻辑;读单元,清晰课时分割;读习题,搭建提升层次;更要依据年段目标,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差异,紧扣育人价值,预设发展可能,让教学设计更具挑战,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脑中有内容,眼中有学生。

2在“创生机制”中让研究过程更“聚焦”。

改变以往跟帖隔靴捎痒,无病呻吟,流于形式,让老师们带着要求去阅读执教者的设计;改变以往评课、议课相对分散,没有聚焦,让研究话题有“归属感”,带着共同的思考进行智慧碰撞;改变以往评课下来平面资源的累加,关注评课现场资源形成一个相对有结构的收获。

例如语文学科研讨,在整个聚焦“语用”的研讨过程中,老师们能自始至终关注以下话题:1、设计中语用点的挖掘是否适切?还可以怎么挖?2、课堂推进中,有没将文本的语用点转化为教学的内容?转化的怎么样?(试从一个板块来进行剖析)还可以怎么重建?3、教师对课堂资源的回应是否及时有向。在大家评课之后,分别就“专题汇报”、“研究话题”、“执教现状”、“评课资源”进行点评,进行适切的梳理和提炼。

3、在“专业引领”中让研究效果更“有向”。

本学期,语文组继续邀请了张七中老师和区教研室薛辉主任来校指导,为使得指导更加扎实有向,在反思重建中让专家点拨后抛出一个话题,让老师们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评点。在每一个老师的反思重建中让研讨迸发强大的“再生能力”——研究逐渐由某个封闭系统中的“点”进入到开放性的“域”中。

目标三:在专题实践,日常渗透中促课堂新常规。

1. 做专项:主要是依托专项调研,力求发现差异,寻求培养新路径。

本学期,语文组进行了“倾听与表达”专项调研,在策划好调研方案后,语文组进行了评价体系再解读,细化各项行为分值,让执教者和观课者更易于操作和考核。并将调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确定后续整改措施,在点对点,面对面的互帮互助中减少差异,真正发挥调研的评价、指导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0个领域下课堂师生新常规的专项调研(识字与写字,朗读与表演,倾听与表达,阅读与感悟,积累与运用)。期待通过专项调研中积累经验,形成策略,与区提出的学科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无缝对接,不断提升学科研究质量。

2.融日常:主要是依托随堂课调研,力求体现师生新常规的生长。

依托随堂课调研,让清晰有效的语文课堂成为推门课老师的指导要求:教学内容要聚焦,突出真正的重点难点(取舍中挤时间);教学方法要清晰,凸显真实的语言成长(实践中建方法);教学过程要互动,体现真实的情感体验(互动中长情趣);要建立日常的新型教学常态(日常中成能力)。提出了每堂课要精心设计、组织一次5—8分钟的合作学习活动,要在话题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孕育师生课堂新常规;每个阶段要关注一种新常规能力的养成,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是个必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时刻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最好的新常规训练的基地。

3.做课题。

完善学校课题网与区科研网的对接,扎实研究过程。在课题组老师,特别是课题组长的引领下,十二五第一批规划课题(2市1区)顺利结题;十二五第二批规划课题有2项市级立项课题结题;2项微课题区级获奖。

三、后期展望

1、提升研修绩效:形成多元的学习体系,让校级层面的通式培训、学科组层面的专题培训和备课组层面的技能培训能有机整合。

2、加强骨干培养:首先要在各学科中打造一些有“特色”的教师;其次是青年教师的发展,能聚焦一批有发展的潜力的教师,扎实运行校级“优秀教师工作室”,搭建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平台。再者是中间层面的教师,要能在研究中不断“入格”,能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下学期,将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引领效应,让专家深入学校研究阵地,在研究话题设计中,个体教师跟踪中,高效课堂打造中成事成人。

3、创新工作机制:

(1)探索“交流分享”学习机制。形成办公室“说课堂”( 基于经验层面的朴素的实践探索),教研组“说专题”(基于项目合作组层面的专题研究),学科组“说理念”(基于研究中共性的,亟待解决的学科组话题)的三级学习制度。

(2)亮化“前延后续”研究机制。前置研究专题,聚焦研究话题,将专题汇报前沿,依托设计跟帖,转化阶段研究成果在设计中的体现;探究微信平台的评课模式,关注教师评课稿的再阅读和跟帖,指出评议中的亮点和问题,发挥评课稿的育人价值。

(3)形成“成果转化”辐射机制。能在教研组期末成果总结会中,形成“成事成人”(亮点专题,亮点教师)的工作策略和物化成果,有校本化特色的学科研究序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31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