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老师带着学生品读江中月,感悟心中月,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情意浓浓,朴实自然,入情入境,学生与课文也经历了相通----相融---相知的过程。老师对学生尊重、赞赏、帮助、引导。
入境始于亲,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对诗,在对诗前,首先感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又是个怎样的人?江中月:让学生沉浸意境中,美美感受,配乐朗读让学生陶醉于美的意境。
放飞孩子的心,想象美,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地想象,学生的语言特别美,想象十分奇特。
贺老师不仅仅是在教教材,真正是用教材在教,再看学生学会了欣赏,学会了评价,学会了学习。这一切都源于老师对教材的解读独特深刻,不拘泥于月景与月诗,而是引导学生着力去感悟小外甥的聪慧和充满想象力。
贺老师对于诗中月的教学更令人称道。月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他们泼墨挥毫,抒发情怀,可以说汉民族文化有月亮情结.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情动于衷,而言于外".教学时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自由选读关于月亮的诗句.而是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去品味诗句所表达的情思,学生自然进入了美妙的诗情画意之中,学生的情感在心灵与诗句的对话中滋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通过文本而产生共振共鸣.这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同一个月亮,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达,从而将整个身心融入到课文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