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四月《月光启蒙》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8-04-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云

上周有幸聆听了五年级邹、贺两位老师执教的散文课,让我对高年级散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邹老师的《月光启蒙》一课,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邹老师的语文课堂亲和力强,充满诗情画意。正是邹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抽象的概念融为一体,伴随着邹老师的诗意抒怀,孩子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

 一、唱读童谣,吟诵文化。                                                                

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邹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苏老师先后采用了如下的方式: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3、播放民间曲调吟唱的课文中的“月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那溶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谣。  

、夯实语言,品味文字。                                                                

    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个感觉是夯实。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言。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多种形式来感悟“芳香的音韵”,这一步走得相当细致。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苏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苏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的语文教学理念!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感谢您,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教室里响起了根据最后一段文字改编成的诗歌,使学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接着老师又别出心裁,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老师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学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笔,任自己的情感尽情流淌。此处读写结合,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让孩子当场分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