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听了花燕春老师的一堂《树和喜鹊》,感触颇多。
花老师整堂课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十分温和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如:一开始,学习练习上下文理解“孤单”,孩子们积极地响应,能想想自己什么时候觉得孤单,后来体会树和喜鹊的快乐,教师引导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理解了有伙伴的重要性。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为了帮助学生有了邻居热闹的场面,花老师让学生来做做它们的动作,模仿喜鹊和树的口气来说话,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然而,课堂教学使缺憾的艺术。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课文还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读课文的时间。其实,无论是什么年段的语文课,课堂上都应是书声朗朗。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不必老师再费口舌去分析讲解,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到。比如,学习第6自然段,以读带讲,师生合作对读:师读“每天天一亮”生往下接“喜鹊们……”;师读“天一黑”,“他们……”,向往快乐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学生立刻明白树和喜鹊快乐的原因,结合自身实际能理解到朋友的重要,无痕渗透人文教育。在反复朗读中,还能读出“叽叽喳喳”、“安安静静”这类词语的妙处,课适时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