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以下连个方面来点评徐佩老师的课:
一、紧扣文体特征,有条理地推进教学。
徐老师在新课之前,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并且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谜面——谜底——悟理”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紧扣文本内容,层层推进突破重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形成这个特殊景观的几个方面的原因。学生紧扣第三自然段的关键词句,探究出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特殊风向,导致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二是因为松树的特殊本领。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的?老师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以自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读“就这样,反复的积,反复地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这一段话,徐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以及反复一词和省略号,想象暴风雪知道痴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能屈能伸,以退为进的智慧是强者、是胜利者。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对雪松的敬佩之情,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的智慧。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弯曲并不意味着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