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刘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一课,收获很多。这节课,优点很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1、教师的教学符合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征
刘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和,笑容可掬。整节课,刘老师的脸上始终堆满笑容,语言是那么柔和,仿佛要把班里的学生溶化于课堂之中。
教师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文章说蕴含的寓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且方法多样,有轻声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等,且指导的很有耐心。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刘老师的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首先,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4--8自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很灵活,收到很好的效果。
3、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整节课,学生说的多,发表的多,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点拨,给学生很好的发展空间。
有两点感觉不太合理的地方: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抓住“天天”一词,让学生体会理解猴子焦急的心情,当然这层意思是有的,但是,“天天”一词同样蕴含着小猴子勤劳。“天天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是不是含着这层意思?
2、在教学完第三节的时候,老师提问:“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我觉得猴子做事没有主见,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造成学生错误理解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设计就有错误,教师不应该这样问,老师在处理的时候,也不夠机智,应该能够认识到猴子的第一次改种,是有优点可以表扬的,正确接受别人的合理意见不是只得宣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