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评课稿
最近,听了刘晶娟老师上的一堂二年级语文课《猴子种果树》。《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刘老师上的第一课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设计巧妙,匠心独运。教学中,教师抛开了内容的简单分析,抛开了思想情感的解剖。而是在课上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理解内容、熏陶情感,学习语言文字。
2.注重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刘老师进行了集中识字和小组讨论识字。例如刘老师在教“喜”这个字时,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拓展了很多关于“喜”的成语和字谜。这样就很形象地记住这个字的字形特点。刘教师把枯燥的识记生字巧妙地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儿歌、口诀、字谜、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识字意识和能力。把写字分散到教学的全过程,避免了枯燥的集中识记。教师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写好字,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识字的兴趣。本节课的识字特点在于教会了学生通过编字谜的方式来记住绳子生字,孩子们比较熟练,从中也能看出刘老师很用心地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注意知识拓展延伸。文中多处引用农谚,在讲解农谚“梨五杏四”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杏四桃三”、“桃三樱二”等农谚。理解“梨五杏四”等农谚,对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寓意起着很重要作用。课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积累一些农谚和生活常识。这样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脑,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完成语言内化在整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使课堂成为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时教师及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在说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