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飞
科普小品文章一经选入教材,就成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凭借之一,不仅要承担普及科学知识与思维的任务,还要在特定学段目标指引下挖掘自身语言表情达意特点,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前者强调科普知识的正确、严谨,后者强调语言的积累、感悟、表达等问题,只有两者在教学中形成有机融合,制定出的相关教学内容才会更加合理与精当。就拿于露老师执教科普小品《石头书》课文来说吧,虽短小,但巧妙地将石头做为了“书”,生动形象地通过人物对话逐步呈现出石头书所隐含的大知识大学问:一层一层的像书,里面既有字,又有画,还可以说明曾经地形变化和告诉人们哪里有煤炭,哪里有矿石。在文中,川川和磊磊的“刨根问底”还精妙传达了作者自身对科学的思想态度。整篇文章充满着理趣,适合孩子的阅读审美情趣。根据本文教材特点,笔者以为教学时要立足于语言文字训练指导学生通过质疑读书去正确把握科学知识信息,联系对话情境来感受“刨根问底”的求知态度,并且还要巧用“地形变化”语段中存在的推想空白点让学生体验科学理据思维的缜密。做到这几点,《石头书》一文的教学价值就能得以彰显。
以上文本教学价值取向问题具体明确后,选择教什么自然就有了方向和思路。《石头书》就可以可以怎样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考虑制定潜藏在文本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正确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信息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能更好地向学生揭示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科普知识与科学思想。在本文所要介绍的科普知识中,像“矿石、矿物、煤炭”等常识性知识没有做具体介绍,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在集中生字词学习环节里适当安排相关事物的认识活动。如,把“矿石”与一般“石头”加以区别,得出“矿物”概念;再联系课文语句“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进一步了解种类之多与存在方式。其中“煤炭”也是矿物,一般埋在山下的,也叫“煤矿”,可以烧火,因而字形里带“火”。“炭”上下结构,可结合“木炭”成因字理来记住字形。这样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类比关系和相关字理去确定生字词音、形、义重难点教学内容,即能教得有趣又能及时调动学生相关经验表象,更好地为理解本课所要传授的科普知识服务。
科普小品善用“巧设妙喻”艺术手法使得文章在短小篇幅内也能够“以小见大”,我们在备课中要注意抓住这一巧妙构思特点来制定学生在把握篇章内容读书活动中的一些相关教学内容。如课题《石头书》,把“石头”比作“书”,后面课文就是围绕着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比拟关系展开对话叙述的。我们如果把学生在审题中得出的——“石头能做为书吗?书里有字有画,石头也有字有画吗?从书里可以获得学问,那从石头里可以获得哪些学问呢?”等问题与学生的读书把握内容过程相结合,以疑促思,解疑促读,那么,文章知识内容和结构层次就容易把握了。这样制定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直奔课文内容重点,梳理出相关知识,还能以近及远地明白原来从这“石头书”里也是可以“读懂”许多学问的,显然会增加科学知识的趣味性。虽然说中年级不需要学生深入领会语言表达方法,但其中包含的语言表达艺术美感也是可以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落实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那么几分。
本文作者除了以上“巧设妙喻”构思外,所要表达的思想态度还在一些关键词句中得到自然流露。一问一答的语言组织形式既没有典型人物刻画,也没有细腻的情节描写,却集中表现了“特别爱刨根问底”的求知态度。如果联系课文对话语境去理解关键词“刨根问底”意思,再从“刨”的用处上感受到川川和磊磊的求知精神可贵之处,那么就基本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要确立的观点态度。这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本类体裁文章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它与本文所要传授的科普知识一样会感染和启发着学生。
科学思维讲究严密,推理讲究有理有据,文中所呈现的科学知识也饶有趣味。像课文这段话“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是按时间顺序表达了这里曾经发生的地形变化(密林——海洋——高山)。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勘探队员是怎么推想出来的呢?这是课文的空白点,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石头书内容找到推想的依据填补空白,模拟经历一次科学推理,从中体验推理思维的缜密。我们依据文本这个可挖掘的教学因素恰当地制定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需求。
当然,以上所选的教学内容是面对科普小品这一特定文体价值功能而确定的,成为了本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方面,其它教学内容同样需要充分考虑。在于露老师的课堂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在备课时之所以要强调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特点,探讨要教什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文本语言与思想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从中品读到语言艺术的美感,并以扎实的语文教学魅力来吸引孩子们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