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月《识字1》评课
发布时间:2018-01-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恬

    《识字1》是一篇向小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词串。全文字数不多,仅4行12个词语,24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全课图文并茂,形象地再现了节日情景,也为学生理解词语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诵读词串,既能丰富学生知识,了解民间风俗,又能积累语言,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本课的这些词语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独特庆贺方式和风俗民情。看似独立的一个个词语串联成一首传唱了千年的古老歌谣。其间,氤氲着美好的中华情,流淌着浓烈的中国风。

    我认为,教学时,我们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要通过词语朗读,再现生活情境,由每一个词语想到特写的每一个画面,再由每一个画面进入每一段生活场景。这样识字更贴近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还可以让孩子在脑海中留下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板块,同时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做必要的储备。因此,我在教学“饺子”和“拜年”时,添加了一些生活场景,这样学生就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如在教学“饺子”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饺子的形状,看看像什么?结果有些学生说像弯弯的月亮,接着我便出示“元宝”图,让学生比较一下,看看饺子的形状是否像元宝?这时学生说有点像,然后我就告诉学生,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还有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因此,北方过年就有吃饺子的习俗。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南方人过年的时候吃些什么?学生回答吃鱼,希望年年有余;吃豆腐,希望年年富裕;吃年糕,希望年年高升。在教学“拜年”时,先让学生观察“拜”字的字形像什么?学生回答像两只手,于是我追问,那为什么右边的那只“手”多了一横?这时学生都愣住了,我再问那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拜的吗?学生回答跪在地上拜。是的,古人跪拜时是双手撑地,磕头跪拜,表示尊敬。所以“拜”字右边的“手”多出的“一横”就表示地面,以前这“一横”是连着左边一起的,后来为了美观,就把它写成今天的样子,同时跟学生强调,今后书写“拜”字千万不要漏掉右边这“一横”。接着让学生说说现在我们是怎样拜年的?同时出示明星过年时在电视上向全国观众拜年的照片,即周迅左手握拳,右手抱拳,向大家说些祝福的话语。然后再让学生演一演过年时是怎样跟长辈和同辈拜年的?使学生明确对不同的人,所说的祝福话语也不同。当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便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所以过年给压岁钱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最后再介绍关于春节的典故,学生就充分理解“春节”一词了。

    另外,充分利用插图,把生活带进课堂,使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与生活经验和抽象的词语融合在一起,一边诵读,一边产生与词语相对应的图像,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词义又能通过插图情境再现。开放练说,如我把文中的四幅图和四个传统节日链接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接着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补充和扩展。如“扫墓”、“踏青”这些词语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模糊的,所以我凭借文本,链接学生生活,找出关于“扫墓”和“踏青”的图片通过课件展示,为学生营造触摸语言,感悟语言的语文实践场景,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可惜这些图片小,投影出来的效果不清晰,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想上好这篇课文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学生身边的资源可以好好开发。在教学前,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用简单的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家长做好课前预习。但是在早读课我检查预习情况时,当我问道:“孩子们,除了书上介绍的这些传统节日,你们还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孩子们争相发言:圣诞节、儿童节、妇女节、国庆节、元旦节、教师节。看着他们安静的小脸,我知道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传统节日,听到他们这样回答,感觉我的心有点隐隐作痛。我只好告诉他们,传统节日是中国特有的,而且是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节日。后来才有两三个孩子回答:除夕、元宵、重阳,结果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而当我再追问这四个传统节日分别是哪一天时?大多数的孩子竟然是一脸的茫然。孩子们回答的不是公历,就是家长说不知道,时间不确定等。我听了这些答案以后,根本没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知道这不能怪孩子,因为我们国家在2008年才把这些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忙碌的家长们才有时间带着孩子及全家去庆祝、去欢度。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先跟孩子们介绍节日的时间,让他们牢记。 课堂上有一件事让我很尴尬。那就是当我在开课前谈话导入时问,“你知道一年中哪些节日的名称?”这个时候孩子们也许是误以为我问的是传统节日,所以只答传统节日,不答一般的节日。我在反思着,是不是当时我表达得不够清楚?还是被我早读课检查预习时所问的问题和答案误导了?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还隐约感觉到家庭传统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家庭,有几位家长不知道这些节日的?为什么孩子不知道?原因应该就是家长只顾带着孩子庆贺,满足孩子的愿望,却不知道在庆祝的同时告诉孩子这个节日的相关知识。试想,如果每一年的传统佳节都能够告诉孩子一遍,孩子现在大多8岁,也应该在这些年中耳熟能详了吧!今天回答不出这些节日的时间的尴尬应该不会出现。     这种现象还透露出孩子留心观察生活能力的不足。其实,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每年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家庭、学校、社会、媒体,都会有一些庆祝活动的,为什么他们只留心于这些庆祝活动,而不去关注活动是庆祝什么的?     看来,教学并不是全部,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的技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孩子情感的目的,才能有效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