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师:刚刚我们感受到了彩塑的特点,下面让我们走进壁画的世界。自读相关内容,边读边想: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默读)
生: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说明壁画的宏伟。跟教室的面积比起来,这壁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关注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写出了壁画的内容。
(师引读)
师:本小节中还有一个排比句,是哪句话?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我们练习读一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生练习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生读)
师:读得真好,那飞天的仙女就好象在我们眼前一样。同桌互相读,看你的朗读能不能打动你的同桌。(生练习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展示飞天图片)
(看到飞天的图片,学生“哇”生不绝,被美妙的画面深深吸引。)
师:看到这些精彩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生:太美了!生:这些壁画真精彩!
生:莫高窟的壁画真丰富了!祖国文化遗产真是灿烂辉煌啊!
师:我们回头再看这两句排比句。看一看,怎么样把描写飞天的这一句改成用“有……有……有……还有……”这种样子来描述的?先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还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听上去给人的感觉有点怎么样?
生:听上去有点不顺溜。
师:你能说一说吗?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的;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的;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的;还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的……
师:很好。在说的时候,后面的“的”不能少。
师:壁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飞天。其实壁画上的飞天不仅只有这些,还有呢!(播放“飞天”的图片。)
师: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一下你喜欢的飞天。(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
生自由练笔。
进行交流……
点评:
本课,完成了“语用视野下的语文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过程,“转换”和“生成”则是它的核心和枢纽,“得体”则是语用的终极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探索了能体现“语用”特点的常规课堂的教学结构。
1.发现:生发语意,关注形式。
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初读感受,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语言作品的内容与意义。所以,首先我们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说(复述)等途径,让学生从整体上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并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勾画、批注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窥视语言秘密,促织语言形式,从而熟悉内容、把我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体裁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发现。
2.领悟:揣摩语言,敏化语感。
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通过比较、推敲、品味,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度、得体感、和谐感和情味感,然后强化语言的积累,几点语感。
3.模仿:情境迁移,习得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发现其中的或读或写的规律性知识,并有意识地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用方法迁移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情境中加深语言积累,在语言运用中积淀语言图式,是积累的语言 “跟他们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既内化、牢固语言,又使得语感由肤浅走向深刻,有迟钝走向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