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评课稿
听了祝老师的课,感觉受益匪浅,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祝老师利用媒体课件,展示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轮美奂的飞天形象,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这一部分时,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等。又如学习壁画一部分时,教者图片展示了很多的飞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瑰丽”,再着重引导学生展开对飞天形象的想象,并用上文中的排比句式。课堂上学生回答得都不错,在老师的提示下,都注意到了仿写句子与文中句式字数相同,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祝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了这一点。例如学习壁画时,祝老师提问: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从“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个数量词中感受出来,有的从那一组运用排比修辞的整齐句式中体会出来,还有的是从描写飞天的文字中有所启发。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一样,进而使文本变得多元,课堂充满生机,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三、方法指导、应用写作
学习方法,是通过动口、动眼、动手、动脑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懂得怎样进行读书,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我认为祝老师特别注重了写作知识的迁移指导。在学习了莫高窟的彩塑一段后,教者告诉学生一闪而过的镜头是面的描写,重点叙述的是点的描写,写文章做到“点面结合”,才能有血有肉;学生还知道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排比等修辞来增加文章的美感。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我想对他们的写作技巧会大有提高。
四、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祝老师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如在教学彩塑外的省略号处的拓展,让学生自由想象,除了这样的彩塑外还会有什么样的;再如在教学飞天时,让学生想象表达还会有什么样的飞天时,祝老师都对教材进行了有目的的拓展。这种教学中的拓展不是课堂的一种装饰、点缀,它是为学生更好地学好文本,延伸拓展服务的,它应起着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