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
之前聆听了曹俊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曹老师讲的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在课堂中,曹老师能够把课堂气氛轻松自如,肯定很好地钻研教材,通过不断地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从而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曹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此次课上我看到了以下闪光点: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用性。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三、围绕“这是一棵( )的樟树”这个句式展开说话训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四、借喻的写作手法。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并课外拓展详细介绍了“借物喻人”写法的一些例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总之,这节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