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评曹俊老师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发布时间:2017-06-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亚萍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来赞颂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老师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孩子们通过合作大都找出了答案:外形蓬蓬勃勃和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接着老师带领孩子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樟树,并通过感情朗读来感悟樟树的生机勃勃。可是,这个答案虽然没有脱离课文内容,但毕竟是浅层次的,如何将合作探究引向深入呢?

 

曹老师引导学生紧抓“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句话来理解,因为它不仅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更是宋庆龄的可贵之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讨论“可贵在哪里?”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意识上真正找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同之处,顺水推舟,问孩子们:“你们认为作者仅仅是赞美樟树吗?”“不是,”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还有什么?”“为了赞美宋庆龄,”孩子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了,作者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樟树来赞颂宋庆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这样,文章的难点得到了突破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佩。

 

其实,难点的突破并不难,只要教师吃透文本,动脑设计,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