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7-06-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彩虹

有幸听到了曹俊老师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曹老师紧扣“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一核心语句,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树”,并由物及人,引导学生感悟“以树喻人”的写法,从而体会“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宋庆龄的高贵品质。曹老师的课可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此只列举三点。

一、牵一“句”而动全篇。 在迅速浏览课文后,教师引导孩子聚焦关键语句“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字,去品味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特点,并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樟树“香气”“拒虫”的特点。整节课,始终围绕这句话,尤其在结课时,又将这句话改成逗号,引导学生说“人们舍不得的原因”,总结非常到位。这样的课堂,让阅读和感悟有了“抓手”,课堂显得佷“整”,不枝不蔓,目标达成度很高,也很容易引导学生走向深入。这也让我联想起一些课文,也可以这么教。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就可以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这一句来展开教学。

 二、将阅读感悟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曹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上,曹老师让学生总结樟树的特点,之后紧紧抓住这些特点,完成填空,引导学生填出自己的思考,学生的表达非常精彩。除此之外,曹老师还抓住文中含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三次引导学生去表达,可以说是层层深入,学生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又促进了对樟树特点和品质的感悟。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三、用资料拓展深化对“以树喻人”写法的认识 。在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对“以树喻人”写法有初步感知之后,曹老师及时拓展了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读资料,说感受,再次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曹老师共出示了四次资料,有宋庆龄自己的话,有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有世人对她的评价,层层深入,每拓展一次,学生对文章写法和人物品质就有一次更为深入的认识,层层深入,可谓是独具匠心。总之,曹老师的课收放自如、亲切自然,非常值得学习。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