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评 课 稿
时间 | 2017.5.25 | 执教者 | 刘伟 | 班级 | 五(5) |
上课内容 |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上课时间 | 2017.5.25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4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3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9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8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8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9 | |||
总结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9 | ||
综合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0 | ||
评议人 | 吴春燕 | ||||
评课主题: 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 | 在教育信条中,叶老师清晰地梳理出学科本身内涵独特育人价值挖掘的三个维度,包括思维、道德和未来探索。从一个学科本身、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这三个维度来把握,为一线教师的日常思考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一、结构关联地教 从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的路径出发,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从多种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加工和重组,把学科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开发教材知识的内在结构所蕴含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丰富资源。从开发教材知识过程形态中的育人资源的路径出发,从满足和提升学生主动发展的成长需要的维度,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充分挖掘知识原有的鲜活的生命态对于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的价值。 结构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整体性”原则。首先是整体性的编排教学内容,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长程进行教学。在这里,第一个“整体”是指“整体感悟”,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整体上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悟和体验,它可以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形成新知识提供脚手架式的结构支撑。第二个“整体”是指“整体占有”,即学生通过学习在对所学知识内化的基础上,以个性化和创生性的方式,从整体上占有这些知识。自然,第二个“整体占有”,需要通过学生对教学单元或长段的系统复习整理之后才能实现。因此,“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过程是形成整个教学长段或教学单元的系统教学行为的策略。其次是整体性的系统策划和具体设计,不同年段同类内容教学设计要体现纵向递进的要求,单元教学设计要体现横向连续递进要求,单课设计也要体现各种情况全面感知的整体要求,即在整体中认识局部,在局部中认识整体,大的整体包含小的局部整体,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惟有如此,教学过程才有可能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 就拿分数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来说,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是本单元的难点,也是沟通各种计算的关键,在进一步理解通分作用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这一工具为计算服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到这里,整数、小数、分数这一整体已清晰地呈现出来,沟通三种不同类型的数的加减运算内在相联系的算理,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再到分数加减法,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无论是计算原理、研究过程、研究方法,都有着十分类同的结构。把整数、小数、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贯通起来学习,能促进学生形成不同数范围内运算方法的整体把握。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还不够充分,可以这样重建: 板块一、异分母分数加法(教结构) 1. 了解类型:对分数加法进行分类,明确分类标准。 2. 枚举研究:研究分母是一般关系、倍数和互质关系的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关注学生举例时类型的丰富,三种类型的算法本质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只是在通分计算的策略上有所不同,这位培养学生自觉判断、灵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这也是数运算能力培养的关键指标。同时,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参与计算的分数分母的不同类型自觉选择合适、简便的方法计算,那么分数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提炼法则:用数学语言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 板块二:异分母分数减法(用结构) 1. 类比迁移: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研究方法进行类比迁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2.自主归纳:仿照分数加法的法则自主用数学语言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 板块三:沟通联系 1.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沟通:类型和算法有怎样的异同? 2. 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沟通:在算理上有什么联系? 二、互动生成地长 我们要追求和实现“放”“收”结合的课堂教学,就要将师生多元、多向、多层、多种方式的互动贯穿并组成全程。 一是要了解学生生长的起点。不仅要研究和开发学生前在的经验资源,包括知识经验的激活和生活经验的利用;而且要研究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可能资源,包括各种可能状态的估计和学习困难的分析;还要研究和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包括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异分析。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学生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教学要提升什么?”,这样的学情研究越具体,教学对于学生就越能够体现针对性和发展性。 二是设计学生生长的台阶。在了解学生生长起点的基础上,教学要为学生搭建起拾阶而上的生长台阶。为此,可通过“三放三收”的台阶设计,形成围绕大问题而展开的开放和弹性的互动格局。“三放三收”的内在联系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大问题设计为前提,而且问题之间及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要具有开放性、关联性和递进性,尤其要关注问题向学生内隐思维外显的深度开放的设计;二是将大问题重心下移地“放下去”,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包括把学生学习的困难、障碍、差异等都开放出来,呈现出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状态,这样学生基础性资源的生成就比较丰富;三是将学生生成的不同信息和各种资源“收上来”,为下一步形成生生和师生的互动提供互动性资源;四是资源要以生生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才能利用有效,通过“收”的层次性,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推进和学生认识的提升。 三是引领培植促进学生生长。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起来了,教师要作出更高水平的“动”,充分发挥教师引领培植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教学“生成性”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基础资源的生成,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点拨,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学生思路;另一方面要注意资源的价值判断,及时捕捉回收资源。其二是学生认识提升的生成,教师要有资源类型地辨别意识,如果是半成品的资源,可通过串联加工的方式促进生成;如果是方案性资源、结果性资源或差异性资源,可通过并联比较辨析的方式促进生成。以上两点是教学互动生成的底线要求,要通过师生之间有机交互作用发挥的方式促进学生生长。其三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生成,教师不仅要注意体现课与课之间在学习方法上的沟通关联,而且要注意体现环节与环节之间在逻辑上的过渡关联,还要注意体现正向与逆向之间在思维上的转换关联。这种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生成,是教学互动生成的高标要求,要以综合融通地方式促进学生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