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徐佩老师上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堂基于语用教学点的课堂,我就从“语用”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在这节课上,徐老师基于语用功能,整堂课有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学环节:
一、语言的感知和发现
整堂课,老师不断带着学生发现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文本的意义,即文章是怎么表达出“趣”“自由”“快乐”等。从那些词可以看出“趣”?学生找到了一系列的动词和神态描写的词,感知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
二、语言的领悟与积累
整堂课教师带着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体会言语的秘妙,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实现“言意兼得”。在文本语言和课堂现场所营造的特有的环境中,把握言语规律,积累言语素材,培养言语敏感,提升语用能力。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走进文本,感受“自由和快乐”。
三、语言的模仿与迁移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儿童对语言的模仿强于创造,模仿对于儿童发展语言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范例,精心设计语言形式的模仿运用,是实现语言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语言的表现与创造
语言文字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言语的表现与创造,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特色之后,精心设计语用实践场,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特色,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孩子的言语创造得到激发。
但听完课我发现,教师似乎语用的点抓的不是特别准确,抓动作、语言、神态来写一件事,我们通常都会这样要求,如何体现这篇文本的独特价值?通过细读课文,结合年段特点,我认为,可以把语用点放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上。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高段在阅读教学中要体会环境描写的特殊作用。因而,这个语用点的选择更适切。基于这个目标,我对课堂环节作如下重建:
欣赏我和祖父劳作的段落,充分体会我的自由、快乐的童年。
欣赏祖父和我的对话,细读祖父的“笑”,感受祖父对我的爱。
欣赏园子里的自由、美丽等,学习表现园子自由地方法,发现句式“愿意……就……”的表达特点。
体会作者写园子的自由,是为了抒发我自由地情感,由此渗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环节三和环节四,老师就带着学生在语言文字里走了几个来回:1、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欣赏园子的美丽和自由。2、再走出来看课文是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丽和自由的,学习表达句式“愿意……就……”,用这个句式仿写园子的其他植物的自由。3、再带着学生走进去:写园子植物的自由其实是为了表达萧红是自由的,然后把萧红替换成植物写“我愿意……就……”,充分感受萧红的自由;4、最后再带着学生走出文本,明明作者想表达的是我是自由的,为什么作者不写自己,而只是写园中的植物呢?从而感知“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5、仿写:教师给出话题:放学前,老师大声宣布:今天没有作业!请学生根据情境,用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发到语言纳入后的表达,情意领会后的倾吐,真正实现“言意兼得”,让孩子拥有一座“言意兼得”的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