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让树、风如人一样能思会讲,富有儿童情趣。故事用对话形式,把一个深刻的道理蕴涵在故事之中,能启发孩子的感悟。教师能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朗读,从自己的角度来体会小松树开始时的自满,后来受到的教育,最后感到惭愧的转化过程。
在课堂中,顾老师能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老师能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可以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老师还能较为深入地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要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要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可以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