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评 课 稿
时间 | 2017.3.7 | 执教者 | 李丹丹 | 班级 | 五(1) |
上课内容 | 倍数和因数 | 上课时间 | 2017.3.7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3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3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9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10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8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8 | |||
总结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9 | ||
综合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0 | ||
评议人 | 吴春燕 | ||||
评课主题: 理清逻辑,有效教学
| (一)解读教材,理清编排逻辑(设计逻辑) 1.本节课知识结构的前沿后续: 一到四年级教学整数,重点放在数的意义和计数方法上。学会了自然数的读写方法,领会了自然数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掌握了自然数的顺序和大小,会用自然数表示日常生活里的事情或现象……本节课着重教学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求各个自然数的因数与倍数。显然,这些知识能丰富学生对自然数的认识,为后面找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与公倍数,也为教学分数的约分、通分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2.本节课编排逻辑的清晰关联 本节课的三道例题,先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再分别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有助于理解两个有关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并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三道例题密切相关,是建立概念并应用概念的过程,为全单元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1)通过拼摆长方形活动,给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背景,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已有经验,意义接受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这一块的教学感觉李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老师示范表达后也给学生提供了举一反三的机会,不过个人觉得还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如练习五第1、2两题,联系做团体操排队和乘坐小艇付费这些具体事例,根据“每排人数×排数=24(人)”“4(元)×乘坐人数=应付钱数”,理解这里的每排人数和排数都是24的因数,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在情境变化的表达练习中,引导学生更加充分体会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形成的概念扎实、厚实。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表达时能否用完整的语句表示这些关系,可有意识地补充表达中的错误资源(类似判断练习的第3题),强化学生对关系概念的理解。 (2)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在要求找出36的全部因数时,有些学生迟迟不动笔,这时老师的点拨要及时跟进:什么样的数才是36的因数?在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勾连因数的概念去思考:“凡是乘积为36的两个自然数,都是36的因数”。形成了思路也就确定了算法,在此基础上放手让每个学生去寻找,老师相机捕捉资源展开交流:无序资源加工成有序资源,乘除法算式的沟通。 (二)基于学生,展开互动逻辑(经历逻辑) 如何把教师清晰的设计逻辑转化为学生的经历逻辑,需要每位教师努力做到: 1. 放给学生去经历。首先要有大问题设计,这是开放的前提;其次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时空,让每个学生有完整经历学习的可能,并要注意学习方式的灵活多元。本节课中对于写一个数倍数时省略号的使用,老师仅仅是通过“写完了吗?”“写得完吗?”两个问题,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不妨给点时间学生去写,并用语言激发学生使用省略号的需求,从而感受无限的思想。只有充分体验了,才有真切的体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一般来说一个问题放下去,要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全班互动——自我内化”这样的完整过程,才能说学习真正发生了。 2.提升资源,让学生能够生成经历。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是鲜活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生长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即时的互动方式。比如学生在写一个数的因数时,有成对写,也有从小到大来写,老师就可以采用分类策略(这里也体现了学生思维上的差异,有的学生根据一道算式只能写出一个因数,但有的却能根据一道算式写出两个因数);更有的学生既成对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从两头往中间写,老师可采用放大策略,让这位同学充分展现思维的过程,从而引导全班学生都来思考、碰撞、生成,感受到这样思考的好处,这样就实现了个体资源的群体占有;再有学生在写因数乘法(除法)算式时也加了省略号,老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比较,感受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而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实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写算式到底写到哪里可以停止,可能有的学生不够清晰,需要细化过程,点拨引导:自然数有很多,那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