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在2009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说:“小学语文的本质特性既非工具性,也非人文性,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行课中,张老师力图从传统语文课进行内容分析的模板中挣脱出来,从“言语性”的角度去解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去探究课文的“写作密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写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即言语形式的感悟与理解。在营造气场、品词悟句,融情想象,读写结合等教学策略中,追求“言语形式”与师生自我情感的和谐交融,引领课堂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综观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其教学中的亮点有三:
1、彰显了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张老师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课文前半部分写姥姥“技艺高超”的言语表达,逐步领悟语言形式的秘妙所在——多种描写手法的集中运用,让姥姥技艺高超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并巧妙地抓住“拴”字统整课文的后半部分内容,适时创造运用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比较品评,诵读体味,融情想象等教学策略,反复玩味语言,去发现着文本的“秘妙”。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理解了意义,更 “知其所以然”——体会了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于剪纸的神奇世界,孩子们在体察课文中的姥姥,感受着姥姥的真情,更是在饮一杯语言的琼浆。
2、抓住教学的精彩“点”,营造工具和人文和美统一的对话课堂。 在教学中,张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躲藏在文本中的精妙字词,引导学生去揣摩和精研关键字词,不仅让学生品尝到了十足的语文味,也为书香课堂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引人注意的是,学生的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咀嚼,是随着文章的研读进程而自然生成的,老师只是左串右联,而非强行灌输,但学生的解读和表达可谓透析入理、个性飞扬。
3、注重“读写结合”,以课文后半部分为例,张通过课文描述的姥姥用剪纸“拴”我的情境,来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情境想象——能否把这几段话读成一幅画面,读成一段声音?通过学生还原姥姥与我共处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让学生对姥姥舐犊之情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从而丰厚了“拴”的语境。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说话,是学生吸纳文本语言后的再加工创造过程,口头表达和人文熏陶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