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课 稿
上课时间 | 2016.11.15 | 执教者 | 胡含 | 班级 | 三(12) |
上课内容 | 《认识分数》 | 评议时间 | 2016.11.15 | ||
项目 | 指 标 | 分值 | 得分 | ||
目标 设计 | 1.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段特点。 | 10 | 10 | ||
学习 任务 | 2.学习任务与要求明晰,有向开放、板块清晰。 | 15 | 15 | ||
3.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同伴互动等学习方式恰当,活动路径清晰有效。 | 15 | 13 | |||
4.练习设计有层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 10 | 9 | |||
交流 互动 | 5.教师及时巡视,捕捉典型资源。 | 10 | 8 | ||
6.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师生回应及时,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 | 10 | 8 | |||
7.生生互动质量高,能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水平。 | 10 | 8 | |||
总结 提炼 | 8.师生归纳总结水平高,内容有延续性。 | 10 | 9 | ||
综合 素养 | 9.普通话好,表达能力强;媒体 运用恰当有效;书写规范,板书设计合理有序。 | 10 | 10 | ||
备注 |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为中,60分以下为差。 | 合计 | 90 | ||
评议人 | 优 | ||||
评课主题 | 教师的有效回应 | ||||
案例回放 | 巧巧手(找二分之一) 在课件呈现活动要求后,学生独立开始操作,先折一折,再涂阴影。 交流:教师呈现一学生的资源,问:你是怎么找出它的二分之一的? 指名说后再呈现另一学生的资源,又问:你是怎么找出它的二分之一的? (这里的交流只是低层次的平面活动,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都没有提升) 接着呈现正方形的两种不同折法,聚类比较:同样的两张正方形纸,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生:它们都是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教师没有做出及时评价,只是自己把意义完整表述) 再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种折法,问:本来的形状不同,折法也不同,为什么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指名学生说后教师问:谁再来说说怎么得到二分之一? 生:平均分成2份就能得到二分之一。 …… | ||||
个人思考 | 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纵观本节课,学生到最后都不能很流利地说一说二分之一的意义,我想原因无外乎是: 1.学生说的不够充分。在老师的课件要求中虽然有做一做,说一说,但课上能将动作和语言连贯起来的学生少之又少,边做边说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就要注重习惯的培养,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孩子的状态。另外教师要有意识的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让每个学生尝试说、模仿说,概括说,从中再提炼学生的语言,从而真正理解概念。 2.教师导的不够到位。在指名交流时学生说得不到位时教师缺乏敏锐捕捉(也可能教师执行教案意识较重,而没有能够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没有及时跟进指导。 3.本质特征感悟不清晰。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数的另一种分类。教材的编排不能体现分数的本质特征(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原来的学习中学生大多处于机械模仿的状态。(从第二节课的状态可以看出,学生不是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依葫芦画瓢,所以到第二节课写分数时就有了各种错误的写法。)“新基础”研究时,通过大量材料的呈现,运用两次分类辨析,让学生经历抽象本质的过程,感悟分数的本质特征。在分类比较活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关注了概念最本质的内容,干扰被排除了,概念的本质突显出来,于是,高效的课堂产生了。 互动不仅要有学生的资源生成作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智慧投入,需要有教师的反馈回应----形成师生双方的互动。通过教师的有效回应,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推进,促进学生生成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见解,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思维水平得到提升。在互动推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回应,需要提升资源捕捉的敏感度: v 生成资源的选择性 加强了解、倾听,捕捉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v 资源呈现的有序性(可预设) 展示、汇报时(课前预设); 交流、评价时(即时预设) v 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 判断与取舍: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推进教学过程 还需要提升资源处理的整合力: 由于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等水平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低水平的重复上,教师必须集聚生成,在集聚生成的过程中有所提升,或引导归纳,或引导提炼,使得知识、方法和过程结构化,从而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比如本节课在引导聚类分析后,教师要加以提炼小结:虽然图形原本形状不同,但是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2份中的1份,也就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更需要全程确立学生立场:解读学生,研究学生。 (1)教学设计:一度解读。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团队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备课时,心里要有学生。一进课堂,心中只有教案,也不行。 (2)教学过程:二度解读。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捕捉、提炼、再造、利用和生成。——新基础教育对教师的挑战就在这里。生成的精彩,错误、另类的资源都有价值。 (3)教学反思与重建:三度解读。哪些是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从不准确到准确,然后到下一节课之中。 再附上一堂好课的标准,大家共勉: 过程逻辑,内在关联; 人人参与,主动经历; 点拨及时,催化助推; 资源利用,有效互动; 台阶推进,过程有机; 学生生长,充实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