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球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有感
随着20世纪以来世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近紧密,用书中的词来形容其关系关系是互相渗透、影响,然又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与个性。由189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瑟·韦斯利·道出版《构图》一书开始便打开了美术教育研究这道大门。作者提到的关于设计“三元素”和“五原则”是邂逅了日本馆负责人费诺罗莎,受到了东方绘画艺术的的影响,从而可以看出教育的互通性。道的理念在20世纪初美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对日本甚至20世纪初的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的DBAE理念将美术教育分为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四大领域,这个理念促进了我们国家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四大学习领域的形成,对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读完整本书后,我将其中几个国家的一些值得学习的部分列出:
英国:《国家美术课程》中界定美术课包含美术、工艺和设计三项内容,分为“学习计划”和“成绩目标”两大部分,这两个学习模块又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虽然《国家美术课程》明确了这些要求,但对教学时间却没有具体的规定安排,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还能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也体现其课程的灵活性。
法国:法国美术史上有许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流派,在艺术上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艺术氛围,因而法国人在艺术修养上可以说略胜一筹,对于法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法国在美术教育方面与欧美其他一些国家比有其相对的优势及其独特性。因此,法国的美术教育有一定的延续性,法国的美术教学大纲,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制定,一直延续到高中。这样系统的为孩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方法。为孩子的美术核心素养播下了种子。
匈牙利:匈牙利对学龄前90%的儿童要求进入幼儿园学习,在他所有小学及中学文法学校前三年的课程中美术史为必修科目,可见其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性。
德国:跨学科的融通,将小学的一至二年级美术课程与德育、数学、自然常识、音乐、体育融合为综合学科,每周共有15—16节课的时间,教师采用混合教学的方法来上课。三至四年级开始分科教学,每周有一节美术课。而工艺课程作为德国一项历史悠久的重要课程。 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就有2节工艺课,主要做些橡皮泥、纸工、刺绣、缝纫、编织类的工艺。三至四年级开始学做雕塑、陶艺、木工、金工类的工艺。在一些小学的教室和走廊里就经常看到,布置着孩子们可以做成的陶砖、陶制笔筒、碗、毛线织成的盘垫、刺绣的图案、蚀刻画、线和钉子做成的墙上装饰物
美国:在美国费城,对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艺术课的教学内容有:绘画表达、版画制作、织物制作、色彩与设计、木工、模型制作、纸工、戏剧艺术、艺术欣赏、词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绘画表达、版画制作、织物制作、色彩与设计、木工、模型制作、纸工、戏剧艺术、艺术欣赏等在每个年级中设置课程,这样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循序渐进的在每个年级段进行,得到巩固与完善,体现其课程的系统化。
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近百年来不断改革创新,当前的美术教育提出了“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界的创造力的新要求,并提出了“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等一些新的理念。
纵观世界美术教育发展新理念,美术教育发展思维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美术已不再只是一味地平面图画,而能提升到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的高层面,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在教学生一些美术技能的前提下,也要将美术发展的新理念渗透到美术教育中,以培养能融入发展,融入世界的学生而努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