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发现自己
——读《孩子是个哲学家》有感
整个假期,6岁的儿子整天跟在我的后面,不是让我找他丢失的玩具零件,就是让我跟他玩自创的无聊游戏,又或者是看他无聊的奥特曼特技表演。一天,我躺在沙发上翻看手机,在沙发上蹦来蹦去的儿子说:妈妈,你猜我能从沙发椅背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吗?我应付了一声:不能,继续看手机。可是儿子一直叫着“妈妈,妈妈,你看”,我心不在焉地应付着:我看了,我看了。然后对他笑一笑,继续看我的手机了。可是兴奋的儿子坚持在那里表演他的“特技”,每走一次,就喊我一次“妈妈你看,妈妈你看,这次我更厉害了。”我心思根本不在他那里。突然,他爬到我身边,推着我的肩膀有点兴奋又有点埋怨地说:“妈妈,你再看!这次我都走过靠枕了。”我带着一丝厌烦回答道:嗯嗯,真棒。于是他更兴奋了,一遍一遍地掉下来,爬上去。这时的我更不耐烦,几乎要发火了。他又一次爬过来推着我的头说:你往我这边看我呀,怎么一直看手机。显然,儿子有些生气了。于是我彻底放下了手机,看他表演,果然他能紧紧贴着墙壁走到另外一头了,脸上是那么的自豪得意。最后说:看,我成功了吧,但是你一直看手机,都没有认真看我。我对这句话也没有放在心上,只觉得那是童言。直到我看到《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我才意思到,那是孩子的真心话,是孩子渴望关注的真话,而我有很多不可饶恕的疏忽!
这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所写,作者也有着跟大多数父母一样的经历——抓狂、绝望的父母跟调皮捣乱的“熊孩子”之间斗志斗勇,家里充斥着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妈妈大声的斥责声。这些熟悉的场景会让身为父母的读者感同身受。然而,作为一名教育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让我反思到亲子相处中的的疏忽与遗憾,更多的是在上演我与学生们的点点滴滴。
书中的作者写到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5岁的埃米利奥盯上了爸爸的一支新笔。
问:爸爸,这支新笔给我行吗?
爸爸说:如果你好好表现,不调皮捣蛋的话。
爸爸刚一说出这句话,埃米利奥却说:
噢,好吧,那不必要了。
并且怏怏的离开了,不再对那只笔感兴趣。
作者听到儿子的回答之后,觉得自己的真面目就这样暴露无遗,正是埃米利奥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家长式作风是那么的可笑,反而也是那令人不舒服的回答让作者改变了自己。
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我与学生的课间。某一天,我拿着新买的漫画书《父与子》走到班级,准备骗孩子们好好学习,还没有上课,几个孩子立即围了上来,其中一个叫晨晨的小男孩特别感兴趣,前后封面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我就笑着看着他。他也看着我,有点胆怯,还有点恳求的说:老师,这本书能借给我看一看吗?我没有回答,旁边几个女生哈哈大笑说:老师不会借给你的。大家知道,晨晨不是我们老师特别喜欢的孩子。我带着得意反驳那群叽叽喳喳的女生说:谁说老师不会借给他呀。我转过头来对晨晨说:如果你能不调皮捣蛋,我就借给你,结果晨晨的反应和埃米利奥一样:那算了吧,然后失落的走了。几个女生又哈哈笑了起来。紧接着就是上课了,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课间。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让我深刻认识到,我这种不等价的条件交换,有可能让一个孩子失去了对那本书的兴趣,又或许这样的结果正符合了那几个女生心里的所想和所笑,难道这不是教育结果的遗憾吗?
再想来,有多少个课间,孩子们是多么希望能拉着我的手一起去看他们在草丛中发现的西瓜虫,回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而我用批作业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却让烦躁阻碍了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又有多少次,孩子们就像我的儿子走沙发一样,一遍一遍地喊老师看他们跳绳,想让老师知道,这一次和上一次是不一样的动作。而我们用心不在焉敷衍了孩子们那一刻的热情,更甚者用负面的情绪来吼叫孩子。
又有多少次,懂事的孩子们问我为什么这么忙,一心要帮我。看着他们天真的点子和笨拙的动作,不正是要告诉我们要用纯真的眼睛去打量世界吗?
就如书中所说,跟孩子相比,他们是新来者,他们带着我们久已失去的新鲜感和独创性来到我们身边,那么应该去学习的人,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从他们那里让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之处,也是从他们那里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也是从他们那里让我们感受到活在当下是那么的简单。与孩子们一起生活是一座充满了发现的矿藏,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也有令人不愉快的发现。而他们犹如一个秘密的完美世界,我们日复一日的,尽管疲劳、痛苦,但孩子牵着我们的手,带领我们走向这个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