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频繁看到或者并且思考到的字眼就是“尊重”、“温和而坚定”。所有的权力之争、争吵、误解、过度保护等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我们作为家长、老师,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我们通过不经意的语言、行为,向孩子传达出的,是他们的弱小无能和我们多么高效迅速。在教育儿童方面,我们有时显得太过简单粗暴,有时显得太过复杂焦虑了。
鲁迅先生在杂文中写到:“你生了孩子,不代表他属于你,他是一颗自由的星星,借助你来到了世上。”纪伯伦也在他的诗中文艺地表达:“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活自己所期许的儿女……他们从你这里经过,却非由你造就,他们虽和你在一起,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要把思想强加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育人时,我们不要太有负担,先学会调整自己。在倍感困惑时,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吧!
1、他能做到吗?
这里的他指孩子,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但保持内心勇敢,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的归属感和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得来的归属感意义却大不相同。孩子有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和自暴自弃四个错误目标。在发生这类情况时,我们先控制住自己匆匆奔向孩子的脚步,控制住自己的或拥抱、或责骂,在心里先问问自己:“他能做到吗?”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遇到的事情是自行能解决的。训练孩子,我们可以把“正强化”和“合理逻辑结果”结合着来。正强化能帮助塑造行为,形成习惯,但更多的是不考虑个体情感和情绪的一种习惯。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随着孩子的渐渐成长,他们要享受权利,也要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有些行为是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不应当靠奖惩来约束。更何况,比如说让孩子养成自己好好吃饭的好习惯,避免饥饿应该是他们本能,不靠奖惩激发也能做到。我们可以从起初的正强化慢慢调整为孩子内在的激发,自我意识的成长。“他能做到!”我们在心里这样为孩子打气,也为自己打气吧!
2、我可以不生气吗?
不要“赶苍蝇”,多点温和和耐心。孩子不是苍蝇,他可以被正确的引导,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我们更是成年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意的责骂,不仅在当下的情况对孩子无效,还会让孩子有样学样,对我们自己也没有积极意义。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安静地喊他一声,然后平静地看着他。实在忍受不住了,也要在心里默念一声:“我可以不生气吗?”冲动是魔鬼,巧妙地运用“卫生间方法”。
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当我跟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家长反映问题时,他们也会反过来跟我诉苦:“在家里也经常说他,说了没用”。其实这时候,孩子已经变成一个“妈妈的聋子”了。发生冲突时,说教的语言可能变成武器。生气时语言弹药,孩子什么也听不进去。长期以往,孩子在接受语言信息时,也会习惯性地屏蔽。我自己也曾经运用过的无效语言是:“下次不能再这样了,你知道了吗?”其实有时候,静静地凝视更有用,更能言传身教地让孩子学会尊重。
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学会了包容,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发展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对家长的要求也高了。孩子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变化的,更不用说,还有二胎家庭,要帮助孩子们找好适合自己的家庭定位。在育人的过程中,先学会律己吧。多一些包容,不断接受新的育儿知识。另外,多些勇气吧!每一个育儿理念或者实践都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如果自己犯了错误,或者又回到旧习惯时,不要责怪自己,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孩子一样,父母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