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收获颇丰。以前只知道管老师的作文教学,然而对他的阅读教学并不了解,于是非常迫切地想要学习学习。因此带着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以后观念转变很大。
原来我以为阅读就是读懂、理解,却不问读懂、理解了干嘛,这样的阅读不是瞎读吗?读得再多,再“好”,再细,顶多就是满足一种“占有欲”,只会把人读废了,不读也罢。只是停留于读懂、理解,不论怎么读、怎么教都是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的。我们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读,不论是哪种阅读方式,天马行空或文本细读,都同样是浪费生命。读完之后才感觉到,语文中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阅读教学
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
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管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管老师指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等于传统的“读写结合”。由于现在我们学校课题也有有关“读写结合”的,因此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想要听听管老师的高见。
管老师认为,“读写结合”的“写”,大都是理解内容的一种形式,“写”为“读”服务;而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倒过来,“读”为“写”服务,内容理解是基础工作,理解写作上的奥秘才是重点工作。管老师在书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第一朵杏花》,文中有一段竺可桢和小孩子的对话,对话中省略了一些提示语。课堂上某老师请学生给这段对话增添提示语,以此来体会竺爷爷和小孩的心情。“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反之,一个人写作很差,你能说他语文很好吗?书读得再多,再能说会道,也不意味着他语文水平高。说的能力,必须要能转化成写的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而阅读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阅读是位于写作之前,阅读是手段、过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看完之后,我有所反思,平时总是挖空心思在文中找点让学生去写,尤其喜欢给文中未加提示语的语言加上提示语。长此下去,学生的写作意识,会发生严重的偏差。而管老师则认为,真正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的笑、自己的哭、自己的闹、自己的叫。管老师认为,不写的奥秘,才是真奥秘。想想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所理解的“读写结合”,大都为“写”而“写”,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总以为只要让学生动笔写了,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读写结合”了,才能有所改进。
读完管老师的书,才明白未来阅读与写作之路任重而道远,现在我的教学中,总是局限于理解课文内容,虽然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但关注不够。我需要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中,把内容理解作为基础性工作,理解写作奥秘才是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在这本书中我重新认识了“读写结合”,为以后教学之路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