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五月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莹

歌曲《是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小调,流传中又称“紫竹调”。中等的速度,流畅起伏的优美旋律,表现出浓厚的江南民歌风味,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民歌“母曲”。小调一曲多用,一个曲调总可以配唱不同的歌词。这一首属于儿歌题材。口语化的歌词唱出了小宝宝学习吹箫的欢快、愉悦的心情。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较为宽松,以八分、四分节奏为主,偶尔出现一小节附点四分节奏,刻画了宝宝学会吹箫以后得意洋洋、摇头晃脑的可爱与憨厚的神态。此调原为宫调式,前段四句,起句与落句相同,小调的特征一般认尾句。通常“紫竹调”的尾句和前奏尾声都是此句。首尾呼应已构成完整的听觉效果。后段是补充性的,曲调重复,落在徵音上,形成开放性的对比。                                                                  

教学目标是1)演唱汉族民歌《箫》,感受歌曲流畅,起伏的旋律,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抒情、愉快的情感;(2)认识中国民族乐器“箫”,并能用连贯、流畅、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3)运用听、动结合的方法,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自学和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歌曲,体验歌曲情绪,了解音乐形象,并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重点是通过演唱歌曲《箫》,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教学难点是能运用连贯的、有支持的气息,舒展、流畅、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本课时,我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歌曲感情处理方面要求声音既要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风格,又要连贯、抒情,体现旋律的特点。当学生初步会唱歌曲后,要及时指导学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箫》。

2.歌曲中最后一句一字多音是本堂课的难点,应让学生反复听唱,引导学生气息平稳的唱歌,以及如何换气,在哪个位置换气。

3.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歌曲的难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