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有人说:任何一种自然之物、外在之物,写到文章里,特别是写到文学作品里,就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的确如此,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
表面看,文章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行课中可借助文本特点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蓬勃生机和可贵之处,让学生积累语言;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可凭借写法特点让读写有机渗透。
学生实际:
对于四下的学生来说,学习“写人类”课文正处于一个较为重要的“节点”之上。 四下的学生对写人类的文章已经不再陌生,已学过如《第一朵杏花》、《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祁黄羊》等多篇写人类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感知了阅读此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反复朗读课文抓关键字词,品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对文本留白部分进行补白想象等。但梳理一年级至现在,借物喻人的写人类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这一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需要在充分体会樟树品性和相机交流宋庆龄资料中自然渗透。另外,文本中,多处关联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层层推进地陈述了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作者的观点,也是经常把关联词语用得颠三倒四的四下学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