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一只鸟仔》是流传在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首儿歌。在两段歌词中,分别表现了一只失去鸟巢,找不到家的鸟仔和一只失去伙伴找不到伴的水鸡在水沟、田地间鸣叫的情形。再配上带有下滑音的旋律,使得歌曲饶有风趣。
由于这是一首地道的台湾民歌,因此,从歌名“鸟仔”到歌词“透早”、“伊都”、“拐一下拐”、“噘一下噘”、“啸啁啁”、“啸噘噘”等地道的台湾方言,以及这首歌曲的旋律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装饰音----下滑音,都让我们的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因此,学生们非常喜欢这首歌曲。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找到歌曲旋律中下滑音的感觉,然后示范两一种有下滑音,一种没有下滑音的两种声音做对比,再用“下滑滑梯”的比喻,以及手势和动作来引导学生,而且告诉学生演唱下滑音时,声音要自然,不要太重,这样才能唱好下滑音,唱衬词时,声音要轻,要自然。由于歌曲每一小乐句之后都有四分休止符,为了更好的体现歌曲风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休止符处用二八节奏,并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孩子们能从音乐课中,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增加快乐,这才是音乐课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