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执教了四下语文第15课。《鸟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从小爱鸟,盼望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鸟相处的和谐,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散文。
单从读者的角度看这篇课文,课文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情、有趣、有爱。文中处处透露“我”与鸟之间的和谐相处之情。对鸟语的猜测与表达,公冶长与燕子对话的小故事,都为文章增加了趣味性。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就不可能写得有情有趣。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也就没有童年与鸟为伍,以鸟为“知音”的快意。因为这是切身经历的事情,所以作者的语言朴实而真实。
以教师的身份再读这篇课文,文章并不是名家名篇,内容较散,语言也不算多出彩,最能打动人的应该就是“我”倾听鸟语,作出猜想编故事以及人鸟和谐相处的那种美好情感。作者和鸟儿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是“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是“喜事快快降临的期盼”,是“给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所以他以鸟儿的“知音”自居,能从鸟儿的叫声作出“猜想”,“编织故事”,从鸟儿的身上汲取力量,得到启示,这也正是作者不断成长的表现。以往学过的课文《雪儿》《珍珠鸟》,这些鸟儿能够和谐地与人相处,“通人性”,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平等、长久的信任基础上的,所以人和动物才能超越物种的限制,达到真正的和谐。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却也缺少了在田野、在河边、在乡间小道奔跑嬉戏的乐趣。加上学生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想方设法缩小差距,尽量消除陌生感、距离感的同时又能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
这节课上完,我有三点感受:
1、这节课的推进,我的感觉是老师扶的太多,就怕学生说不出来,就自己说出来了,还是停留在把教案上的内容说出来,比较僵硬,比如在说把文章浓缩为一个字的时候,学生没有反应,我直接就把我想要的说出来了,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也是预设不够。
2、时间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最后把字写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而我前面试上的时候,经常没到鞋子部分就下课了,所以今天上的时候,就把眼保健操省略了。
3、上课太过紧张,对话部分的押韵忘了展示,导致后面环节就显得不是很好,因为学生没有用上押韵。写下来的内容,要运用上写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