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5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5-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玉琴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当我翻到《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仔细读了几遍,发现文中也有几处景物描写,我就琢磨着如何深入地引导学生领悟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心想:在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初读课文和通读课文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花时不用太多,那么还有的时间可以用来亮读课文(即学习、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最突出的写作方法),这样,不仅让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明显区别于低、中年级。

对于这一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可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春景呢?你们猜一猜。

生1:春天是个很美的季节,也是适合放风筝的季节。

生2:春天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季节。

生3:作者由万物复苏的春天想到放风筝,由放风筝就会自然想到刘老师。

师:是呀,如此迷人的春景,那就让我们先去欣赏一番!(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感觉怎样?

生:舒畅、愉快、心旷神怡……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

生:“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浮”的表达效果)

师:原来,春天的美不只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亲手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再次享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读完后)你们觉得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景色的吗?(生摇头置否。)

 生1:作者从眼前看到的景物想起风筝,想起放飞风筝的刘老师,过渡很自然。

 生2:春天到了,一切都是那么充满活力。刘老师虽然残疾,但他也像春天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对生活如此热爱,表现得非常顽强。

(真没想到,学生也想得比较深远,当然这是个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回答的。)

 师:对,也就是为描写刘老师,表现刘老师的顽强精神和生活态度作了很好的铺垫。

 生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又”和第三自然段中的“每逢”让我感受到作者多年未见老师,但没有忘记刘老师,对老师的思念很深!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真好!

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积极的思维、精彩的回答让我欣喜不已,让我感觉到他们对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不再停留在感知的认识层面,而是能真切深入地感受到它的妙处。也许这一课的教学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坚信,只要做个有心人,对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合理的设计,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给予合适的点播,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逐渐学会这样的表达方法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