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抢险,学生没有情感体会,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遥远。因此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十分可行。在片段一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回顾98年长江奔腾、肆虐的洪水中,解放军战士抢险的场面,点燃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的欲望。在深入研读中,子弟兵们为抢险伤痕累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伤痕累累的情感体验,运用媒体播放伤痕累累的手,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惊,唤起内心的情感;片段三中,我的配乐激情诵读,既渲染了情境,又引发了联想,这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为下一步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奠定了基础。在结束学习之前,我播放了以解放军战士抗洪为题材的歌曲《为了谁》,通过声、形、色再度冲击学生感官,从而升华情感。
其次,善于立足文本,拓展文本也能促进学生的阅读个性化。片段二中,针对学生第一课时中的质疑“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呢?”引导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拓展文本,感受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当然,课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牵线铺路,使学生有机会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让学生能在资源共用,智慧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信息传递,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抗洪抢险中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才能获得“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的最终体验,在心中掀起情感波澜,升腾起对解放军由衷的钦佩之情,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
再者,放飞想象,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时空,学生的个性得以大力张扬。在片段三中,我的设计是,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用耳朵听,眼睛看,用心感受,再让学生说说眼前出现的画面,这样的设计,能促使学生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求异,在课堂上及时闪现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学生基本能融入文本,将自身置身于98年洪灾营救现场,解读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方方面面,最后在读中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学中,学生能主动地阅读、学习探究,生成独到的见解和智慧,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最后,我们还要善于把每一个学生阅读体悟都当成可贵的资源,组织学生交流与沟通,相互表达和聆听,相互接纳、赞赏,以达成智慧共享。对于学生的感悟,不求唯一答案,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比如片段一中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内容,比如教学结束前让学生每人对解放军叔叔说一句话。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经历了智慧的共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局部走向整体,由片面走向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