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评课稿
听了邹老师上的《月光启蒙》,感受到了邹老师恬静的教学风格,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营造诗境,品赏月夜。在这节课中,邹老师紧紧抓住“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这一文中的关键词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品读。她采用回环往旋式的一唱三叹,把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情感基调的诠释一层层推向高潮。邹老师首先用带着深情的语言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本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邹老师用自己的诗一般的引导语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
二、唱读童谣,吟诵文化。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邹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邹老师先后采用了如下的方式:1、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2、播放课文中的“月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3、让学生用自己感受到的方法和节奏吟唱,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那溶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谣。邹老师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三、夯实语言,品味“启蒙”。 在教学歌谣的时候,邹老师进一步扣住“启蒙”一词,引导让学生吟诵“小红孩,上南山……”、“小老鼠,上灯台……”、“毛娃哭,住瓦屋……”“……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的歌谣,让学生谈谈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受“启蒙”的含义。同时,邹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邹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每一个孩子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