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4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文婷

《树和喜鹊》教学反

  《树和喜鹊》是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文章以三段式反复的结构,用简洁细腻的语言并配以三幅清新明快的图片,向我们讲述了树和喜鹊由孤单到快乐的经历,告诉学生有了朋友,一起玩耍,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识字,扫清障碍

  考虑到低段的学情及本节课需要达成的知识性的目标,将生字分成单个字“窝、都、静”,多音字“只”以及词语“孤单、邻居、招呼”三类,并在随文识字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认字,如:加一加、找朋友、字理识字小组合作识字等。变幻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欲望。

  在指导写”字时,引导学生遵循“一看、二描、三写、四对照”的原则,在仔细观察笔顺以及占位的基础上指生提醒大家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笔画,然后教师范写,学生自由描红练写,最后同桌互评,及时修正。

  二、多样朗读,理解文本

  在朗读课文方面,我设计了自由读、老师范读、接读、指名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如:教师范读时要求孩子左手扶书,右手指字,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学生接读完课文后师生共评,引导孩子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并把握文章要义。

  三、注重感受,与之共情

  文章一共两次出现体现心情的词语,一是“孤单”,二是“快乐”。在引导学生感受这两种心情时,除了通过联系上下文找到相关的词句,还让学生转换角色,通过“你有孤单的经历吗,请你来说一说”,“你有邻居吗,你的邻居是谁,你和邻居一般都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情,主动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比较顺利,但是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问题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随便乱讲话,尤其是自读要求,指读、同桌互读要指向明确,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读。

二、课堂常规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起到管理学生的作用

  三、过于紧张,漏掉了你有孤单的经历吗这个环节,时间节奏把握得不好,写字环节来不及展开。

  四、抗拒生成

  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将每一句话都已经想到,以至于上课时,背教案的痕迹比较严重,因为害怕招架不住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不敢放手,所以总是有意识的将学生往自己预设的那一条线上走,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这种对课堂生成的抗拒,导致出现了“学生是学生,老师是老师”的局面。

  总之,这堂课不管是从教材的分析利用、教案的设计还是低段学情的把握都有待提高,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特点上多下功夫,能更好的备学生,备教材,同时更要注重课堂中生成性的东西,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其主体地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