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执教了哲理故事《最大的麦穗》,本文有它独特的表达形式——缘事说理,在文章中先叙述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最大麦穗的事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改如何面对机遇的道理。除了上述独特的说理形式之外,还有以下特点:1、语言简洁,特别是苏格拉底的语言,看似简简单单,却寓意深远,引人深思。2、脉络清晰,按照“听要求-挑麦穗-明道理”的顺序来表达了事件的过程。3、丰富的心理活动表达。文章中的心理描写方式有两种,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特别是通过“麦子的惋惜”来表达弟子结果两手空空的“后悔”心情值得关注。
从事理理解的角度讲,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是:“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表达比较简单,透彻地理解它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做好两个勾连: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即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建立事与理的勾连。2、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体验,建立事理与实际生活的勾连。
40分钟的课堂下来,结合老师、专家的评课,感觉到执教这样的哲理性文章,创设与文本情境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适切的一种教学策略。于是,围绕哲理性文章及情境创设——真情境的策略这一主题写下自己的一点儿收获。
一、抓住文本关键语句创设情境。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学生真真实实的心理和知识发展的规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片丰收的麦田。文本中仅有一个生字“垄”,恰巧“麦垄”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陌生,文中还有两句话“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所以我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我抓住这几个词句展开教学,既教学了生字,有很好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了认知,更好地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一块丰收的麦地,身边到处都是沉甸甸的麦穗。
二、关注文中人物角色创设情境。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符合文本中实实在在的情境,符合文本内容,再现文本的角色。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文本中,一共有两个角色,苏格拉底和弟子们,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把学生们带入了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听了老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你埋头向前走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教师情境性的教学语言时刻在提醒学生们做弟子们所做,想学生们所想,说学生们所说,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学生真正走进两千多年前的那个课堂,去感受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去悟得摘麦穗这件事情背后的真正内涵——抓住时机。
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刘国正指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要真正让学生悟得哲理,必须让学生在文本情境中感受,在生活情境中体会,所以,文章的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我们自己的经历中,你又没有遇到过“摘麦穗”的情况呢?”以此来沟通文本与生活,学生心理与生活,让深奥的哲理就这样变成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境。
因为关注了相对真实的情境的创设,所以在本课中,我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感悟更深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