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反思
发布时间:2018-03-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金萍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家中藏书中不可或缺的一本,闲来总要翻几页,在孩子心中也有着很高“知名度”。课文《三顾茅庐》根据第三十七回改编,语言通俗易懂,用讲故事的口吻重点叙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从单个故事来讲是比较完整的。但从整部小说来说,不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以及后续发展,总感觉食之无味。所以在课堂上适当使用资料,以深化感悟人物形象,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此外,课文语言多多少少带了些古典名著文言味儿,第三节写景尤为出彩,刘备的细节描写也值得研究。

在上《三顾茅庐》这一课前,提前一周布置孩子们细读《三国演义》,虽然一年前就要求他们读了这部古典巨著,但毕竟时隔一年,且这部书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确是很难读懂。这次再读是有目的性的,细读与刘关张有关的部分,并一再要求他们关注细节。

说实话,很怕上这一课,短短的篇幅背后是极深极厚的恢宏背景,还有人物鲜明个性的背后成因等等,为孩子们大量铺垫的同时,我也在积极做功课,研读教学用书,浏览论坛里的帖子,拜读大师们的课堂实录,最终将教学重点落在“利用重点词句,体悟人物性格;联系上下文,感受人物情怀”上。

昨天带孩子们从四大名著聊起,发现很多孩子对这四部古典巨著的了解很少,既不了解谈何感情,看着他们一个个懵懵的样子,我急归急,但还是要停下来,想点办法啊,于是网搜了一个关于四大名著简介的的PPT,图文并茂让孩子们很感兴趣,又趁机渗透了相关常识,也算是激起孩子们对《三顾茅庐》的阅读兴趣吧。

    这一课上上停停,节奏很慢,但自认为很有必要,在这里随记下,与大家商榷。

    一停体悟写法。

    三顾茅庐的前两顾一笔带过,着重写最后一顾,为什么?有了近三年的配合,孩子们与我已有默契,也对详略需得当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一点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明白。我又问孩子们详写第三顾仅仅只是为了体现详略得当的意图吗?经过一番讨论,我们明确了因为前两顾都失败了,刘备却屡败屡顾,这第三顾最能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最是精彩,所以详写,我又提醒他们想想自己在习作二作文里,是否也注意到将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内容详写,孩子们若有所悟。

    二停品味性格。

    在指导读好第二自然段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上,孩子们抓住了“嚷”,“捆”这两个字读出了张飞的莽,于是刘备怒气冲冲的斥责声(近乎于骂声)从孩子们的口中喷吐而出,似乎声音越大越是解恨,热闹是热闹了,但是感觉不太对味,与刘备的性格不符。再次停下来,与孩子们聊一聊你从《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备以及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再读刘备的话,孩子们的语气开始软化,没有开始时那么激烈了。我又问孩子们既然张飞是个莽性子的人,为何面对刘备的责备,没有生气,更没有反抗,而是一种心悦诚服的顺从?又是停下来在原著上找理由,深入感悟刘备的“仁”和他对兄弟的“义”,再问孩子刘备到底会怎么责备张飞,孩子们读出了硬中带软,骂中有爱的感觉,利用语言的温度,品味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

   三停质疑启迪

   课这么上上停停,虽然节奏慢,但孩子们的兴趣却越来越浓。在教学到刘备三人在台阶下恭敬等候时,诸葛亮的翻身这部分内容时,有孩子说,诸葛亮真会装,明明醒着,却让刘备大雪天等了这么久,真是太不像话了,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讨论声大了起来,诸葛亮到底是真睡还是装睡呢?孩子们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再停下来,找理由,孩子们展开了地毯式搜索,恨不得将文字和标点都翻过来嚼一嚼。一番碰撞后,孩子们有了好几种不同的看法,在这里不用我赘述具体的观点,大家都能想得到,而孩子们的这种因为有疑问而在解决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的追求和探索精神,是远远超越答案本身的。

    随堂课,没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花过多心思,随意聊聊,遇到磕巴了就停下来,虽上得很费劲费时,熬心熬力,但是也很过瘾,教者的快乐大概就是在这煎熬中感受到的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