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尝试着进行概括课文的练习,出示课文的填空,降低孩子学习的难度,刚从蚕卵里钻出的蚕姑娘( ),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渐渐( )。后来它吐( )结( ),最后,茧子( ),变成( )。这个设计放在在第二课时精读之后,不能放在第一课时,孩子们用心读书,能完成此项练习,完成了此项练习,也就对内容有了较全面的把握。
初读课文,蚕的变化多么轻松: “吃——睡——脱——醒——变”四眠过程基本一致。黑姑娘变成黄姑娘,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多么惬意。人们常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歌颂奉献者,但是人们是否知道奉献者付出的艰辛呢?回到课文中来,起初的“又黑又小”吞食蜕变,变成的姑娘也是“又黄又瘦”。后面“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自然讨人喜爱,可为的是“漂亮的茧子”,有了漂亮的茧子又怎么样——一声也不响。这就是奉献者的高贵品质。蚕儿为了漂亮的茧子,四次“醒了,醒了”,为的是最终的“成了、成了”,为什么如此急迫,她的生命仅仅是两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