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三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莺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通过一个小女孩为了让病中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妈妈,表明了她是

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学生很

容易读懂。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因此,我觉得不能仅仅浮于文字表面流于形式,要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层层展开,浅入深出,由小见大。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通过初读,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小女

孩的

“懂事”

所以在精读课文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

的懂事呢?让生抓住文中的三组对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

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在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抓关键词,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中体

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感受小女孩孝顺时,通过“摸上去像绒布”

“闻起来有淡淡的清

香”

等词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

“摘花瓣送给她”

的一片真情。

在体会小女孩

爱花时,抓住“舍不得”

“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

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抓住“闪动的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

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激动的泪花,有的说是思念的泪花,还有的说是难

过的泪花。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

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

 

,展开想象。

  

    

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

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例如:在学生感

受到小女孩送花瓣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后,我让学生想象:妈妈收到小女孩的花瓣后,会说些

什么

?

小女孩的心情会怎样?再如,

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

买了两盆月季花,

盆送给了小女孩,

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

在此,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

作者在把两盆花送

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

,

分别会说些什么

?  

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给予了学生深入

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三、抓住题眼,升华主题。

  

    

在课文学完时,我让生再次品读课题,并让生思考:这花瓣中飘着什么香?引导生领悟

“飘香”的象征意义。

  

    1.

《花瓣飘香》什么香?花瓣香,那摸上去相容不一样的月季花瓣“闻起来有淡淡的清

 

    

香”

  

    2.

《花瓣飘香》什么香?小女孩儿的孝心香。这“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为了生病的母

亲,她在清晨的时候来摘我家门前月季花的花瓣,因为,

“妈妈会高兴的。

”因为“妈妈会高

兴的”

她要来摘花瓣,

你可以想到在做这之前她曾经历了多久的思想斗争?她牢牢记住了爸

爸的话,不想惹妈妈生气,所以“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3.

《花瓣飘香》什么香?小女孩爱花的心香。红月季象征着纯洁真挚的爱,月季或许是

妈妈的最爱,也是小女孩的最爱,给妈妈一瓣月及是对妈妈最真挚的祝福。小女孩也是真正

的爱花之人,她“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小心地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双手捧着”将它

献给妈妈。

  

    4.

《花瓣飘香》什么香?“我”的爱心香。第一次看到小女孩摘花瓣我没有叫住她,第

二次才叫住了她。

“我”没有喝斥她,而是“轻轻地问”

,面对一个“摧花之人”

,我是多么的

大度?面对一个

“犯了错误的孩子”

我是多么的宽容?正是这种对孩子的爱和包容,

我也收

获了许多。

  

    

于是,就有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

”于是,那淡淡的清香就沁入了我们的心脾。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

      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我认为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觉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主题教学的要求。可是,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如下,以便自己今后更好的教学。 课前的导入,我认为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首先出示小诗《母爱》,设计了:学生自读,配乐朗读,谈母爱的环节。该环节学生体会到了那浓浓的母爱。 学情调查中,检测了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概括了文章的意思,并提出了“小女孩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懂事)粗线条的了解了课文。 在教学“小女孩摘花”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读、品。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一个“捧”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爱花”,看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 我用“既然那么爱花为什么摘花呢?”引入主题 “为 什么说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句子。学生在文本对话中,小女孩对妈妈、爸爸、花的爱,学生理解了她的“懂事”。我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以及分角色朗读,体会到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课文结束时,引导学生说出“作者买了两盆花,是如何分配的?为什么这样分配?”“生活中的你们,一定也做过除了摘花瓣让母亲高兴以外的事,谁愿意说一说?”顺理成章,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应该对父母有一片孝心,一片关心,一片爱心。 学生感情高涨时,引出:我们不仅要爱父母,还要爱同学、老师,还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着这份爱自学推荐文章《“给”永远比“拿”愉快》,用直线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实际谈了自己的感受,懂得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整节课结束时,我们把《花瓣飘香》、《“给”永远比“拿”愉快》糅合在一起,提出期望:老师希望大家的爱心、关心、真心,以及随时随地做的那些好事都能像这芬芳的花瓣,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升华了本节课的主题“爱”。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不足: 1.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件中,在运用“白板”画线 时,破坏了那份美。    2.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学生简单的找出了相关句子,我应该引导学生重点读,再深入挖掘、分析,效果会更好。“蜻蜓点水”的教学学生印象不深刻,自己今后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    3.《花瓣飘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自己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素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