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通过一个小女孩为了让病中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妈妈,表明了她是
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学生很
容易读懂。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因此,我觉得不能仅仅浮于文字表面流于形式,要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层层展开,浅入深出,由小见大。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通过初读,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小女
孩的
“懂事”
,
所以在精读课文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
的懂事呢?让生抓住文中的三组对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
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在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抓关键词,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中体
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感受小女孩孝顺时,通过“摸上去像绒布”
、
“闻起来有淡淡的清
香”
等词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
“摘花瓣送给她”
的一片真情。
在体会小女孩
爱花时,抓住“舍不得”
“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
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抓住“闪动的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
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激动的泪花,有的说是思念的泪花,还有的说是难
过的泪花。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
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
,展开想象。
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
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例如:在学生感
受到小女孩送花瓣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后,我让学生想象:妈妈收到小女孩的花瓣后,会说些
什么
?
小女孩的心情会怎样?再如,
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
买了两盆月季花,
一
盆送给了小女孩,
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
在此,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
作者在把两盆花送
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
,
分别会说些什么
?
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给予了学生深入
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三、抓住题眼,升华主题。
在课文学完时,我让生再次品读课题,并让生思考:这花瓣中飘着什么香?引导生领悟
“飘香”的象征意义。
1.
《花瓣飘香》什么香?花瓣香,那摸上去相容不一样的月季花瓣“闻起来有淡淡的清
香”
。
2.
《花瓣飘香》什么香?小女孩儿的孝心香。这“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为了生病的母
亲,她在清晨的时候来摘我家门前月季花的花瓣,因为,
“妈妈会高兴的。
”因为“妈妈会高
兴的”
,
她要来摘花瓣,
你可以想到在做这之前她曾经历了多久的思想斗争?她牢牢记住了爸
爸的话,不想惹妈妈生气,所以“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
3.
《花瓣飘香》什么香?小女孩爱花的心香。红月季象征着纯洁真挚的爱,月季或许是
妈妈的最爱,也是小女孩的最爱,给妈妈一瓣月及是对妈妈最真挚的祝福。小女孩也是真正
的爱花之人,她“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
“小心地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双手捧着”将它
献给妈妈。
4.
《花瓣飘香》什么香?“我”的爱心香。第一次看到小女孩摘花瓣我没有叫住她,第
二次才叫住了她。
“我”没有喝斥她,而是“轻轻地问”
,面对一个“摧花之人”
,我是多么的
大度?面对一个
“犯了错误的孩子”
,
我是多么的宽容?正是这种对孩子的爱和包容,
我也收
获了许多。
于是,就有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
”于是,那淡淡的清香就沁入了我们的心脾。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
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找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我认为我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觉教学设计比较新颖,符合主题教学的要求。可是,上完课后,自己又觉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下面,我把这节课的优点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如下,以便自己今后更好的教学。 课前的导入,我认为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首先出示小诗《母爱》,设计了:学生自读,配乐朗读,谈母爱的环节。该环节学生体会到了那浓浓的母爱。 学情调查中,检测了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概括了文章的意思,并提出了“小女孩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懂事)粗线条的了解了课文。 在教学“小女孩摘花”时,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读、品。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一个“捧”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爱花”,看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 我用“既然那么爱花为什么摘花呢?”引入主题 “为 什么说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句子。学生在文本对话中,小女孩对妈妈、爸爸、花的爱,学生理解了她的“懂事”。我通过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以及分角色朗读,体会到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课文结束时,引导学生说出“作者买了两盆花,是如何分配的?为什么这样分配?”“生活中的你们,一定也做过除了摘花瓣让母亲高兴以外的事,谁愿意说一说?”顺理成章,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应该对父母有一片孝心,一片关心,一片爱心。 学生感情高涨时,引出:我们不仅要爱父母,还要爱同学、老师,还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着这份爱自学推荐文章《“给”永远比“拿”愉快》,用直线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实际谈了自己的感受,懂得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整节课结束时,我们把《花瓣飘香》、《“给”永远比“拿”愉快》糅合在一起,提出期望:老师希望大家的爱心、关心、真心,以及随时随地做的那些好事都能像这芬芳的花瓣,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升华了本节课的主题“爱”。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不足: 1.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件中,在运用“白板”画线 时,破坏了那份美。 2.在反馈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时,学生简单的找出了相关句子,我应该引导学生重点读,再深入挖掘、分析,效果会更好。“蜻蜓点水”的教学学生印象不深刻,自己今后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 3.《花瓣飘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自己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