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新农村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然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
结合本课的教育,我以下三点的做法,也值得记录下来。
1、抓住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对一篇课文最直观的印象便是课题,因此老师不能忽略课题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由图片导入课题并板书,就课题质疑。讲课题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再思考课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会发现其中用一个逗号,将课题分为了“走”和“我们去植树”两部分,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我们去植树》与《走,我们去植树》两个题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我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课题,学生比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义,即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这样的课题给人一种号召感,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课文,学生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2、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朗读形式上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比赛读、指名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足够的朗读中走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