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诗歌故事,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诗歌故事原本也叫“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在设计教案时我有以下设想:
一、立足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文实践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读、说、写、演等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在训练中理解、感悟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以生为本,读中感悟。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要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引读、轻声读、边读边想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转换,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具体教学时,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引导学生用“兴高采烈”造句时,考虑到三(2)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读例句: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等学生找到句子的感觉之后再出示填空句((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来让学生练习口头造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而且指名起来造句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来正确使用“兴高采烈”进行口头造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离开过父母一段时间吗?谈一谈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学的亲人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