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的第二小节讲的是钱学森在美国生活富裕,工作条件优越,而他却时刻想着祖国,想早点回去报效祖国。
实录:
师:请大家读一读整个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讲的是什么?
生:钱学森在生活富裕、工作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却想着回国效力。
师:联系整个第二自然段,你们认为钱学森傻吗?为什么?
(因为有了前文的学习,再联系当时的中国现状,1935年左右,中国的局势很动荡、很混乱,而且搞科学研究的条件很缺乏。学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钱学森很傻,理由是他在外国很受器重,而且有这么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对于一个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是很需要的;另一派认为钱学森不傻,他到美国学习,本来的目的就是很明确的,用自己所学回国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而且当时落后的中国的确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又有人补充,“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作为一个中国人,把自己所学为祖国效力,理所应当。 )
师:是啊,钱学森也正是这样想的,所以说他是——(板书)身在美国,心系祖国呀。再次读读他的话,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是中国人。”钱学森一直这样对自己说,说明他时刻没忘记自己的使命,想要报效祖国。
生:“我是中国人。”其实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应该拥有钱学森这样的爱国情怀。
生:钱学森真是好样的!读了他的话,我觉得钱学森太伟大了,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师:此时,你还觉得钱学森傻吗?钱学森的想法和做法的确深深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你们的话语也让我读懂了你们心中的骄傲。来,带着这种感情,读读钱学森的话。
生群情激昂。
师:是啊,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追名逐利,忽略了最应当具有的乡结!老师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些“海归派”和“海鳖派”,由于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面对人生岔路口时的选择也完全不同,当然他们的发展也不一样。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钱学森还能清醒地认识到并做出这样的选择,不得不令人心存敬意!来,把我们的崇敬也放进去读一读。
生读。
师:你觉得此时的钱学森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慷慨激昂。
生:毅然决然。
生:坚定。
……
反思:
如何弘扬语文的人文性,用高尚的情操教育人、感染人;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同呼吸、共命运;如何由“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这是教学的重难点。老师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共疑的“症结”,因势利导,以一个词、一句话引领学生参悟并有所参透。
老师的话既是导语,又是点拨,常常会起到助推作用,让学生在直面文本时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近距离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读。学生的情是真挚的、发自肺腑的;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有效的。
笔者认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却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在课堂中,语文的工具性是时时应该把握的,但它的人文性也不能忽略,把它作为一个装饰性的“花瓶”,将违背我们的内心法则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