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还是小》是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让学生朗读了课文,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指名读、齐读、带着感情读,更有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朗读,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自己很大”要读出自豪、得意之感,“自己很小”要读出无奈、胆怯之感。结合生活实例,将学生带入课本,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句式“有时候,我觉得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引导学生说出感受,把语言学习和内容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这节课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教学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抛出问题“什么事情还需要自己做?”“什么时候特别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此刻,学生们纷纷举手,都有想说的内容。“爸爸生病的手我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妈妈加班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快点长大”、“照顾弟弟的时候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大”……这些回答就是学生们非常正确地引导,“长大”的含义在这些小脑袋中发出了萌芽。(当自己被爸爸妈妈和身边的人需要的时候,当自己能够独立地完成事情,当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的手,我就在慢慢地长大。长大的我,就会越来越懂事、乖巧、聪明、伶俐……)在学生们发言结束后,简短的告诉他们“长大”地理解和做法,给与学生们正确思想意识地引导和具体行为地指引,想来学生们会进一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开始学会去用行动爱自己的父母。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分别用“____”“”等符号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认识偏旁点横头、竖心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被忽略了对“竖心旁”的拓展,课下看教案才发现自己的这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另外,在集中识字部分,教学完“穿衣服”“ 系鞋带”“ 够按钮”“ 喊妈妈”之后,还是需要学生再次巩固复习,课前的预想是开一列双轨火车,一号读词语,二号做动作。这个环节应该是比较有趣的,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遗漏掉还是比较遗憾的。除此之外,朗读我应该着重指导一下,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儿童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读书拖音比较严重,让听者听起来不是那么的舒服,今后这方面一定要多加练习。最后,字的书写时间给的不是很充分,所以孩子们对衣服的“衣”字的结构掌握的不是很好。第一课时,把时间分给课文部分稍多了一点。
没有完美的教学,课堂总是留有遗憾的。但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出发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会积极向曹老师、眭老师和沈老师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