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第二课时反思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林肯“恶”化“善”的智慧、上位者的大度、平等思想的先见,是震撼、感人的,学生对林肯的形象的认识很容易,但要内心的震撼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内心;要抓住文本的特点,强烈的对比处入手。如:如参议员的羞辱:你的语气里表达着什么?你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为什么笑得如此开怀?
再如在学习3-5自然段时,感受林肯说了三段话后参议员的表现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走进了众参议员的内心:此刻他心里正想着什么呢?或许有惊讶,想不到啊————;或许有赞叹,了不起啊——;或许会有深深的自责,我真不应该啊——走进参议员的内心,想象人物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上下对比体会到了林肯的大度睿智、平等意识。
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一个事例知道了林肯的品质和为人,第二件事写出了林肯的成就。第一个事例较为侧重。
所以在教学中,必将第二个事例的教学略化了,只是在引读课文中理解林肯的语言“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为了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林肯的言行一致,拓展了“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了丰满人物形象,拓展了林肯遇刺后万人瞻仰的资料,并进行写话练笔“我心目中的林肯”学生笔下、口中的林肯是一位英雄,一个偶像。
文本解读不是复制文本,而是对文本的建构,它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的生命。老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说明卑微照样能成就伟大。
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在这节课上我还有很多需要欠缺的地方,如老师语言难免啰嗦,拓展环节中剥夺了学生的读书权,时间把控还是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