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10月《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潘虹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本课在构段方式上很有特点,每段有侧重,是学生学习详略结合、点面结合表达方式的好素材。同时,文章存在多处留白,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看、说、写,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黄山松奇美姿态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体悟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感情。对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接触和认识,班级学生情况不一。总体上对详略结合的方式接触运用较多,但多用于不同事件,不同方面的详略区分和取舍,对于点面结合的方式接触甚少。

高年级语文教学比中年级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本课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黄山松之奇外,还引导学生在推敲作者如何进行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学习领悟。《黄山奇松》这一课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一是文章的“总—分—总”的写法,二是介绍名松的时候注意巧用修辞,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地进行描写,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所得。在读写训练中,我发现学生能够继续学以致用,将课前常规积累运用于想象说话中,将课堂积累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看来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首先,学生在体悟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上,因为缺少认知和积累,所以比较生疏,这个时候课堂资源无法呈现的时候教师应该可以采用直接教授,将知识讲透,在体会写法的妙处之后,以读促悟没有有效开展,学生还不能真正带着理解和感悟进行有感情地读书。

今天听了薛校长的高位引领之后,我也是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对于老师而言,对教材的专业解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如何挖掘文本独特的价值是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本课在教授迎客松时,我对教材的解读和不够透彻,文中三句话是从姿态、名字由来、地位三个方面介绍迎客松的,因为课前预设不够充分,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只讲到姿态和生命力,而没有涉及到地位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好地去引领和挖掘,课堂上对学生资源的依赖使得见解狭隘而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对教材解读的能力。

                                 潘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